通过本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体验到了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同时,在统计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统计结果对可能性进行猜测,形成了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及必要性。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思维倾向直观,选择他们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事,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本节课我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创设了 “组织比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情境问题“究竟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发学生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与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索调查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结果。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我设计必要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喜欢每一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化“静”的知识接受为“动”的过程,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调查方法的多样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调查。学生在调查人数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的一些小错误的订正,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调查人数需要注意的要点,避免了教师的生硬灌输。在统计的过程中,我采取全班合作,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有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我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使学生对统计的实际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存在着以下不足与遗憾:

1、对新的教学理念了解不够深刻,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并且学而不乱,感到有些迷惑。今后应在转变教学理念,如何科学有序地指导学生学习,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活而不乱上下功夫。

2、学生的每次活动之后,应当有一个适当的小结,教师的小结与学生的小结相结合,呈现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

3、在全课的最后,进行课堂总结之后,应追问一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可以用今天学过的知识为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与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