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第 42 页至 43 页 《找最大公因数》 。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 12 和 18 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根据《课标》的要求,求最大公因数时两个数仅限于 100 以内的数,本节课,为学习约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 、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

三、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调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情趣,从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归纳总结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

本学段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更为丰富,解决问题的欲望更为强烈。因此我在教学中激活了学生先前的经验,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评价方式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激励性语言“你真了不起,你太厉害了,及你来当老师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它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七、教学流程设计及反思、心得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认识,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能很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学习新知。(下面我把教学片断及反思、心得介绍给大家)

师: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找一个数的因数,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的找出它的因数吗?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因为他们觉得很简单,所以都异口同声的答“能”,这时我板书数字“ 18 ”学生随答,我随板书 18 的所有因数( 1 、 2 、 3 、 6 、 9 、 18 )这时对学生及时的给予评价“唉呀!真不错,找的又快、又准!” 学生听我一表扬,兴致更高了,就嚷着说“老师,再出一个还能答出来,这时我就作一种疑问的口气问“真的?”学生们急的直跺脚,这时我就板书数字“ 12 ”我的笔刚落,学生们很快就答出了 12 的所有因数。学生随答我随板书( 1 、 2 、 3 、 4 、 6 、 12 )我又适时的给予评价“嗯,真是厉害了,我的笔刚落你就能答出来,了不得,了不得,学生们听我这么一夸,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高兴的不得了手舞足蹈,这时我指着板书对他们说“ 18 和 12 的因数找的那么快,那么准,那你们看看它们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一听,都安静下来了,脸上的表情马上严肃、认真起来,有的同学一看就乐了,有的同学歪了歪头也乐了,马上把手举得高高,迫不急待的要说出自已的发现,有的同学干脆也不举手,就座就答“老师,我发现了它们的公因数是( 1 、 2 、 3 、 6 )学生答我随机板书( 1 、 2 、 3 、 6 )随后,我便已谈话的形式与同学们说”老师能根据公因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你 能猜猜 老师提的是什么问题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能猜中,这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举手,不时的喊着“我来猜,我会猜”很快就提出了在这些公因数中谁是最大公因数?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们很快就找出了最大公因数是 6 。我及时的评价总结。唉,你真聪明,一下子就猜中了老师的问题,其他的同学也很棒,不讲自通,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了答案,真是了不起,(这时师指板书)象这样的在 12 和 18 的公因数中,其中最大的一个叫最大公因数。找最大公因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新知识,师板书“最大公因数”孩子们一听,都面面相觑 ,不停的发出惊叹“啊,新课,这么简单”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运用旧知识的同时,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旧知,也可以帮助学习新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提高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