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学校里的阶层文化冲突与伦理差异

随着我国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界也随着收入、地位和消费的差距加大而愈益明显。在现代社会中,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这除了经过一定的教育途径获得外,还需要有特定的阶层文化环境以及对文化的消费。各个阶层之间就产生了一种“文化屏障”。“文化屏障”是指“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人们在这种同质文化群体中,通过交往和行动,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阶层文化保护和排斥意识──文化屏障── 使其他阶层的人不能进入这个阶层,也使得自己阶层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2]这种社会阶层分离现象就是“文化屏障”的作用。

文化屏障的现象不仅表现在成人社会中,就是在学校中也同样存在着社会分层的现象。家庭出身的差异也在学生文化中表现出来。钱民辉通过对幼儿园和小学的研究发现:“孩子们在选择伙伴时并不是随意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与他们家庭条件相似的孩子作为伙伴。究其原因是富裕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是不同于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们由于各自带着自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象征,在一起必然会找能够‘说到一起’的同学作为自己的伙伴。在这里.经济资本是区分贫富家庭的基本指标.文化资本则是不同阶层的象征。”[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自身的外来性质,特别是和流人地学生之间不可消弭的“文化屏障” 的影响,很难融入业已形成的班级非正式结构中去,往往处于自我孤立和被孤立的状态.成为非正式结构中的“弱势群体”或“边缘群体”。这些儿童大都反映,城里的小伙伴们笑他们是农村来的,不愿意和他们玩。由于班里的同学都会电脑、会弹钢琴,可自己什么都不会,所以很多流动儿童都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4]他们的这种体验其实是两种社会阶层之间文化差异的反映。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