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一般家庭都有“四二一综合症”,即四个老人,一对爸爸妈妈都爱一根独苗,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报刊、杂志和广播上经常在提醒人们不要溺爱宝宝,但是,问题并没有较好地解决,溺爱仍然淹没广大宝宝本来可以获得的优良个性。原因何在呢?

因为家庭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是溺爱,分不清教育爱和溺爱的界线,掌握不了方法和分寸。

有关宝宝教育研究的调查,其中也调查了溺爱宝宝的种种现象,有关研究的专家把它们总结出10种普遍存在的溺爱形式,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以便年轻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们“照照,对号入座”,具体地防止和纠正溺爱的方法。

第一种溺爱形式是给宝宝特殊待遇和形成私有观念

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诸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归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做寿,宝宝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还有,宝宝经常穿新鞋,买玩具……并且都是他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这样的宝宝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又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应该把宝宝当做家庭的普通一员,家里的一切都是大家享用的,即使只有一个苹果,最好也大家分着吃,如果是要照顾宝宝长身体,增进健康,让宝宝多吃点,就要说明理由。同样,有时也要照顾老人、病人,鼓励宝宝“克己利人”,当宝宝请客或送礼物给人时,大人最好谢谢他,并且收下或吃掉。不要逗宝宝要东西,“考验” 他,然后又还给他,结果宝宝“大方”地给了你,过几秒钟你不还他,又哭着闹着向你手上抢去。这是因为成人的行为培养了他的自私和虚伪所致。

第二种溺爱形式是过分注意,把宝宝当欢乐的中心

一家人时刻看他,关照他,陪伴他,议论他。逢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宝宝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宝宝表演节目。这样的宝宝自认为自己是中心,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他肯定变得十分娇气,骄傲自满,没有礼貌,很不听话,常常以引起人们注意为荣,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静,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无法说话。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他说:“不要让宝宝觉得,是他给家庭带来了欢乐;而要使宝宝感到,因为有了爸爸妈妈,给他带来了幸福。”照这句话做,就不应该注意宝宝,有时只可以偷偷关照他,注意他。客人来了,宝宝表示尊重是必须的,但不宜过分热情,也不要把宝宝当中心话题,经常要把宝宝丢开谈大人自己的事。对于“人来疯”的宝宝,在客人来之前爸爸妈妈要警告宝宝:客人来了不要吵闹,必须有礼貌,尤其不能妨碍大人谈话,专心做事。

第三种溺爱形式是轻易满足物质要求,对宝宝有求必应

宝宝要什么就给什么,例如一个2岁的女孩,仅是鞋就有17双之多,过几个月脚长大了,鞋也穿不着了。有的宝宝每天要吃巧克力,夏天则喝很多冷饮。有的每天早上吵闹着要穿那件衣服,不然就哭闹不起床,忙得妈妈把所有的衣柜都找遍了,结果上班迟到。至于玩具买了又买,碰碰车之类坐了又坐,一支铅笔用几天就没有了,再买。这些现象更普遍了。有的爸爸妈妈还给宝宝很多零花钱,宝宝就满足了。

这种宝宝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对宝宝的物质要求应当怎样对待呢?不应当满足的就决不给予满足;应当满足的一般也不要马上满足,要让宝宝有所等待和忍耐。“等妈妈发了工资我们再去买好吗?…‘等你某某方面有进步,得3朵小红花,爸爸会奖励你的。”鼓励宝宝去争取,因为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目标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积极的人生中,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得到的事太多了,这种性格品质也是早期生活中要养成的。5岁后给宝宝适当的零花钱是好事,但要记账,鼓励他该用的地方就大方地用,不该花的地方就节约,有独立精神。既不乱花钱,也不要养成吝啬和“守财奴”性格。

第四种溺爱是放任自流,生活懒散

允许宝宝饮食起居及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长大的宝宝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有始无终,防止和矫正的办法我们后面再谈。

第五种溺爱形式是不敢严格要求,只有祈求央告

例如:一边哄着一边求宝宝吃饭,睡觉,答应给宝宝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例如央告宝宝要礼貌地叫长辈,客人来了,宝宝不肯叫人时,大家围着劝他:“叫爷爷,快叫爷爷,叫呀,快叫”。客人只好等着,弄得非常尴尬。再例如一遍一遍地鼓掌求宝宝表演节目;一次一次地哄宝宝吃药、打针等。宝宝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忸怩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者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教育者在宝宝面前永远不要有祈求央告的态度,也永远不要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情。对宝宝的教育应当是严肃认真的;要求应当是适当的,估计宝宝能做到的;教育的神情应当是坚定和充满信心的;态度应当是鼓励、信任、尊重和严格的;语气应当是简短、坚定和有力量的;宝宝做好了必定有赞许或奖赏,宝宝不听话,也应该有严肃的教育、批评和鼓励……总之,教育者决不要慌张、急躁、心虚和祈求,不能用哄骗和说好话过日子,相反,教育者越表现出信心,宝宝越听话,性格也越好。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