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领进门》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老师的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启蒙,说明“师恩难忘”,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课文重点记叙了田老师上课讲故事时的情形。我在教学这一段课文时,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田老师将诗歌的内容骗出一段故事内容,说明田老师有丰富的想象力。明白了这一点,对课文后面提到的田老师“在这方面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二是抓住“我”听课时听得入迷的有关语句,从而理解“我”对田老师的尊敬和佩服。文章最后写田老师认为自己是“无心插柳”,而作者却认为是田老师在自己“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这一段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课堂实践中,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一句子的意思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设计情境作者40年后回到家乡,遇见老师的画面,并让学生思考。

“40年后,当已成为作家的“我”,在村口见到老师时,想想

(A)“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B)“我”和田老师是怎么交谈的?

让学生选择一个写下来,这些问题它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了理解,再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才能解答出来的。结果,学生写出来的内容都很不错,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和田老师会这样交谈,刘绍堂向老师鞠躬并问候道:“田老师,您好!”

田老师非常激动地说:“绍堂啊,你可是位大作家啦,真有出息呀!”

刘绍堂谦虚地说:“老师,这都是你的功劳,是你的故事把我领进了文学的大门。”

田老师摆摆手,摇摇头说:“这不过是你努力的结果啊!”

写得多贴切呀!这正是这篇课文我要让学生体会到的中心内容吗?课堂上,我没有多费口舌,只设计一个巧妙的环节,就水到渠成了,我觉得这就是巧妙地运用了空白艺术的结果。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能够驱谴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课堂上发掘空白、开发空白,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