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不满一周岁的小男孩勇于面对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并在他人的鼓励下勇敢登上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人生会有许多第一次,不要放弃,勇于面对。教完本课,回顾课堂,有以下几点感受:

1、 以“读”为线索

教学时以“读”贯穿教学,《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时个性化的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首先引导学生初步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后,再读相关句子;接着听老师师范读,读后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默读描写小男孩的句子,做批注。就这样采用不同方式地读,不同层次地读,以达到读通、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深深体会到人生会有许多第一次,都需要自己独立面对,也许会害怕、犹豫,但不要放弃!

2、 “鱼”与“渔”同授

《课标》指出: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有利于丰富积累。教学时,我分版块一边引导孩子品读文章,一边梳理阅读方法。并在课堂结束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是通过——关注题目、关注文意、关注人物读懂了这篇佳作,那老师还给你准备了一篇美文试着用这些阅读方法读懂它。将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给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引。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我一直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如在查字典过程中小组分工合作,省时高效,合作朗读人物话语时,体会人物语言的含义。读描写小男孩的句子时,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或写写你的体会……另外,从课前交流一直到课堂结束,我都在引导学生用眼发现、用耳倾听、用心思考,润物无声地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本节课不足之处不少:比如让学生自由读,读得不够充分,还不太透,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个别环节还要精简。毕竟是课外阅读,对人物的体会太细致,最后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他们学着运用总结出来的方法再试着阅读补充的文章。今后如再有机会上这节课,会尽量弥补以上的不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