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自古谁无“错”,

人就是在“错”中生长的。

“错:不对?”不对,

“错>不对!”

“错”本来是打磨玉石的粗磨石,

因此,“错”是帮助我们玉汝于成的宝物。

我的追求与探索

18岁,想当一名好老师。

1984年,我从如皋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海安县墩头镇中心小学当老师,兼任学校体育和数学两个学科的教学。

曾经有当体育老师的经历,我不但骄傲,而且感激。在我的随笔《篮球,我的导师》一文中,表达了体育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拼搏、竞争、合作、平和……

18 岁的我非常简单,根本就不懂什么所谓的教育理想,只是骨子里有种很原始却很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当一名好老师。对于当时被自己当作“副业”的数学课,我是这么认为的:“其实小学数学很简单,就只是些浅显的知识,算不上什么深奥的大科学,只要让学生感兴趣并且引导他们爱学乐学,那么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把小学数学学得很好。”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兴趣;我抱着一种带学生“玩”的心态,开始了我的数学教学生涯。

做老师了,上课时不太会说话是我的软肋。在如皋师范实习的时候,同组的一位女同学教给我一个方法,那就在上课说话打结的时候用说“好”字来连接,这样既不会被学生看出来,又能给自己一个缓冲思考的时间。结果有一天,课堂上发生的一幕让我尴尬难堪。当时课上有两个学生争起来了,原因居然是他们偷偷统计我上课说了多少个“好”字,结果统计数字有了出入,一个说是42个,一个是38个。这件事对我触动挺大。我突然也想知道自己一堂课究竟说了多少个“好”字。为什么自己的课堂语言会如此不连贯。于是,找来录音机,我录下自己的课,课后通过听录音反思,从而做到扬长避短。从那时候起,“听自己的课、反思自己的课堂”成了我一个保留至今的习惯。

除了在教学语言上改善自己,我还希望在教学设计方面能够有所突破。于是,各种书籍成了我最好的“老师”。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怎样教小学生学数学》,福建教育出版社的《优质课的设计与施教》,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易混概念辨析》等等,我都爱不释手。由于当时在乡镇任教,买书不方便,邮购书成了我常用的方式。回想起宿舍里、窗户边,悬挂的一沓空白汇款单在风中摇曳生姿,我的心里充满了恬静。

我的努力得到了更多的回报。在学校带班,班上学生的成绩总是比第二名多出一大截;连续三次参加海安县里的教学比赛,没有一次铩羽;代表县里参加南通市的比赛,又是实至名归;1995年,作为南通市唯一的参赛选手,我荣获江苏省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完美的课堂演绎让众多教育专家赞不绝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