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都想当第一名、也希望考100分、从升入初一就开始带着各自的梦想和追求,为自己的人生做着准备,但在学习中又有多少人喜欢数学并乐在其中呢?这样的学生却是少数,是因为很多学生没有从学习中体会到一种成就感,没有学习的动机、没有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我也发现对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简直是一种苦役。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并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树立自信?谈谈以下几种方法: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兴趣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精炼,高度的概括能力,娴熟的演算技巧,高超的解题方法感染学生,使学生对你产生敬佩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对学生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宽容之情,要经常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缩短师生情感上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觉得你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样学生就会由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任的课程,也由此对这门课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二、教师生动易懂的语言带动数学的趣味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引导特别重要,有趣的内容配合生动的语言,便会相得益彰。教师的语言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判断、定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易于诱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捕捉有拥的信息,随时抓住萌发的灵感。38%的学生认为数学老师讲课非常有趣是他们集中精神听课的原因,更有30%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数学是因为他们认为上数学课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如初二的《函数》课堂上,我们应该注意导入、新授、小结的艺术,尽力让学生感受到心智的紧张、情绪的昂扬、感觉到层层递进的教学所带来的和谐教学节律。以学过的路程问题开始:S=ut,借助大家熟悉的百米赛跑为例,选出班里跑得快的甲和慢的乙进行对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解三者的关系,当S不变时甲和乙谁所用的时间少,谁的速度就应该快,同理,反之。此时ut是乘积关系,是反比例关系,请大家思考,如果匀速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所谓的函数又和它有什么联系呢?然后就可以把函数的定义引入,简洁、明了。老师做到时而诱之以趣,寓知于喻;时而昭示一疑,造成悬念,使学生感到“有味、有趣、有奇、有惑”,引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要,自然也就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