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最大的麦穗》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主要讲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课文由事说理,寓生动具体的事例中给人深刻的启示。前面学过的《哲学家最后一课》与这篇课文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师是哲学家,学生是很有学问的饱学之士,上课地点在郊外……因此,学习这一课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去写批注,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读书的“场所”,让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片断一: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师:请学生轻声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畅。

(学生放声读课文)

(设计意图: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

片断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边读课文,边思考,把不懂的问题标出来。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书读得很投入,有问题请提出来。

生:课文最后一节中的“麦穗“为什么加引号?

师:你读书很仔细,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

生:苏格拉底为什么叫学生去麦田拾麦穗?

……

师:这些问题问谁呢?

生:问同学。

生:问课文。

……

师:让我们再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也许你们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

(边读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标》),引导学生以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此,师生共同读书,共同讨论、共同思考、共同进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片断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的美妙的读书声,充分展示一下自己好吗?

生1:(朗读第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怎么样才能让弟子既听清又记住你的话,大家一起练一练,谁来挑战这位同学。

生2:(主动站起来,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请你转过脸朝大家,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的喜悦。

生:(热烈鼓掌)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第六小节。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