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反映的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中,而且超出物质之外,在人脑中建立的一种联系。它的知识性、抽象性、概括性很强,所以幼儿学习时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如何优化数学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更有效主动地学习呢?实践中,我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活动思路。

一、寓教于乐——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纲要》指出:“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寓数学教育活动于游戏之中,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如在小班的“按颜色分类”这一教育活动中,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叫到红树叶的时候,手持红树叶的幼儿站起来挥动手中的叶子,其他幼儿蹲下不动。结果在活动实施时,发现到这个游戏的设计,忽略了小班幼儿的直觉思维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特点。不仅没有达到隐含的教育效果——按颜色分类,而且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没有能充分发挥。

发现问题后,我立即改变了方法,优化了这一游戏活动。先让幼儿捡到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以后,随音乐做游戏。游戏停止,树叶娃娃都回到树妈妈的身旁,红树叶找红树妈妈,黄树叶找黄树妈妈,绿树叶找绿树妈妈…….

这样一来,幼儿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也都能按要求自主地做好分类活动,在多次的交换树叶中,幼儿都能在自由的游戏中按颜色进行分类,教师也实现了在游戏中教育价值的引导。

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所以,它已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一种教学手段了,而是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基本活动。因此,每天午睡时,我总要让幼儿在穿脱衣服时一件一件地数,或边念数字儿歌。“1、2、3、4、5,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这样,幼儿边脱衣服边数着指头,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理解概念。

寓教于乐,真正体现了教师和孩子是“玩”“数学”而非”“教”数学,幼儿的学习活动始终是一种愉快而又充满乐趣的活动。

二、操作中学——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通过借助于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单纯地向幼儿传授讲解,既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数学活动作为探索性活动的形式之一,有益于对幼儿进行思维的训练。教师要通过幼儿精心准备的具有生动性、可操作性、探索性的学具,让幼儿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实质,最后通过讨论,使幼儿对事物的探索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从而构建初步的数学知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