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去接孩子,却发现才上一年级孩子不见了,原来是被一个“熟人”接走了,这个“熟人”以前曾经负责接送过孩子一段时间。警方调看监控视频后,联系上了这个“老熟人”,孩子回到了父母身边。

从结果来看,这只是一场虚惊,“老熟人”也完全没有恶意,但是不经意间却暴露了一个安全隐患:除了家长,“熟人”可以轻松地将孩子带走!那么,这“熟人”如果是歹人呢?

进入9月份以来,深圳接连发生两起儿童绑架案件,作案者都是孩子父母熟悉的人,因为大人和孩子几乎都没有防范意识,因此歹徒轻松得手。今年5月份以来,全国多地接连曝出教师**小学生事件。对孩子来讲,老师也是“熟人”。有专家就指出,4成以上的儿童**害都来自熟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长和学校的重心都放在了教育孩子如何防范陌生人上,“不跟陌生人走、不随便拿陌生人的东西”等观念已经深入孩子内心。但针对“熟人”,孩子们似乎还缺乏足够的防范警惕性。

全国妇联起草的《保护儿童须知》中就有“伤害孩子的人,也可能是周围的熟人”。结合现实发生的案例来看,邻居、老师、亲戚等“熟人”都是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人,而且相对于陌生人,这种伤害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这类恶性事件发生的概率虽然很低,但也足以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应该教会他们如何防范陌生人,也应该教会他们如何防范不法的“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