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指的“长时探究”是指在科学课堂内给予学生较长时间自主探究活动。注重长时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成果共享时的交流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研究过程,逐步养成优良的科学素养。一个教师在一堂课中能给孩子的时间有多少?这些给孩子的时间又有几成使他们真正用在研究上?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剖析长时探究存在的问题,试着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长时探究的实效。

一、当前科学长时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探究前教师知道过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放心学生自己的研究,生怕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往往指导过早、过细,扼杀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对概念的教学、实验过程的指导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学生真正探究时

间的不够。

2、学生在长时探究过程中的无序性 让孩子围绕一个问题进行长时探究活动时,教师对长时探究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组织能力。老师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和稳定性都较差,活动时间一长就使学生失去了兴趣,整个探究活动显得毫无秩序可言。

3、长时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采集性较差 长时探究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学生靠亲身实践和体验对事物进行观察、实验、测量,并做好记录,收集足够丰富信息和数据,获得感性事实,分析事实证据,帮助得出科学的概念打下基础。由于学生活动的关注点不全面,或者活动的指向单一,学生在活动中采集的信息含金量不高或者不丰富,出现探究直接为得出科学结论而服务,他们的探究活动往往是平面型的,在同一层面徘徊,缺乏逻辑性,很难向更深层次的推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无从实现。

二、提高科学课中长时探究实效的思考

针对当前小学科学课长时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思维方式以及情感等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思考,以课例为载体,,寻找解决长时探究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