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课堂从“知识中心”努力转向“学生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中心”,可以说我们向正确的目标前进着,但是不能满足于现状,为了真正的落实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个理念。开展长时探究正好能改进我们课堂的不足。长时探究努力解决的正是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干扰行为,使学生能有整块的、较长的时间去探究一个问题。但是在长时探究的过程中,却出现探究前教师知道过细、学生在长时探究过程中的无序性、信息的采集性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长时探究的有效性。本文试着提出提高小学科学长时探究实效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长时探究 存在问题 有效策略

探究是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认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的教学环节,然后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学生的自主探究,却是有名无实,或者因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场。还有课堂上处处是探究活动,可谓热闹非凡,但活动结束以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却没有多少发展。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片面机械理解和准备不充分。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较长的自主探究时间?这是广大小学科学教师一直关注并不断探索的问题之一。很显然",较长时间"只是形式,其核心是让学生探究得更充分,发展得更好。近年来,我省章鼎儿老师、喻伯军老师等专家不断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引领广大科学教师提升对探究教学理论的理解与认识,“长时探究”正是在这样的课改背景下走进当前的科学课堂。

长时探究努力解决的正是教师在课堂上过多的干扰行为,使学生能过有整块的、较长的时间去探究一个问题。在“长时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进行活动前的指导,致使观察实验活动变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操作活动,而是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自己动脑筋设计方案,修改、调整方案,继续探究。“长时探究”引起学生对活动过程的关注,关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活动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参与。“长时探究”让儿童自主经历了“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等一系列思维和操作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参与和发展。

这里指的“长时探究”是指在科学课堂内给予学生较长时间自主探究活动。注重长时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成果共享时的交流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研究过程,逐步养成优良的科学素养。一个教师在一堂课中能给孩子的时间有多少?这些给孩子的时间又有几成使他们真正用在研究上?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剖析长时探究存在的问题,试着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长时探究的实效。

一、当前科学长时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探究前教师知道过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放心学生自己的研究,生怕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往往指导过早、过细,扼杀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对概念的教学、实验过程的指导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学生真正探究时

间的不够。

2、学生在长时探究过程中的无序性 让孩子围绕一个问题进行长时探究活动时,教师对长时探究活动缺乏必要的管理组织能力。老师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和稳定性都较差,活动时间一长就使学生失去了兴趣,整个探究活动显得毫无秩序可言。

3、长时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采集性较差 长时探究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学生靠亲身实践和体验对事物进行观察、实验、测量,并做好记录,收集足够丰富信息和数据,获得感性事实,分析事实证据,帮助得出科学的概念打下基础。由于学生活动的关注点不全面,或者活动的指向单一,学生在活动中采集的信息含金量不高或者不丰富,出现探究直接为得出科学结论而服务,他们的探究活动往往是平面型的,在同一层面徘徊,缺乏逻辑性,很难向更深层次的推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无从实现。

二、提高科学课中长时探究实效的思考

针对当前小学科学课长时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思维方式以及情感等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思考,以课例为载体,,寻找解决长时探究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因课制宜选择适合“长时探究”的探究课

科学课以活动为特点,但是有的课并不适合进行长时探究,不能为了长时探究而长时探究,怎样的主题适合组织长时探究活动这是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

适合长时探究活动一般具有如下特点:目标指向性明确,内容集中,问题一般是封闭型或者半封闭型的。

例如:《磁铁有磁性》、《土壤中有什么》、《运动与摩擦力》、《滑动与滚动》《用橡皮筋做动力》、《我们的小缆车》、《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动物的卵》、《光和影》、《斜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这些课时都有一个集中的探究主题,适合学生长时探究。如在教学《动物的卵》一课中,学生在观看了各种动物卵的图片后,提出了为什么动物的卵能繁殖后代的研究主题,进而一起寻找鸡蛋中的生命奥秘的长时探究活动。先组织学生观察鸡蛋的外形特点,再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20多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在做中学,收获的不仅是科学概念的构建,还体会到科学探究活动的本质所在。每单元的总结性的课题,就不太适合长时间探究。

如《动物的共同特征》、《维护生态平衡》、《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集中了生物领域的许多概念而且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学习理解过程缺乏探究的因素,一系列概念的构建都在一些事实的回忆重现的基础上来完成,所以这里开展探究式学习是不合适的,我们必须果断采用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优化教学活动有机整合教学环节

“长时探究”的明显特点是将几个短时间的小活动整合成一个将近20分钟的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即“小活动、交流——小活动、交流——小活动、交流”的多环节模式整合为“大活动、讨论与交流”的大环节教学模式。整合教学活动,就是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活动进行整合处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情况,打破编者“强加”于我们的思路,从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但是整合教材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教材本身,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在教学中应常做换位思考,既站在老师的角度,又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情”双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整合教材,由传授课程到建构课程,由讲授为主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如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中,教材安排了两个模拟实验,分别是“冷热对岩石的作用”和“流水对岩石的作用”。在上课过程中,我把实验的顺序进行了调换并进行了整合。先做“流水实验”再做“冷热实验”。首先从难度上来说,“流水实验”比“冷热实验”简单,从易到难,符合教学的规律。在冷热实验中我没有规定对冷热交替次数的规定。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定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冷热交替次数少但加热时间长,二是冷热交替的次数多但加热时间短。不管怎样,都会对岩石差生一定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再次我让孩子把两个实验的方法先进行了讨论,完善了实验方案。要求孩子把两个实验合并起来做,让学生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了长时探究,并根据记录表的内容逐步开展实验。

(三)导向驱动记录单贯穿始终

在科学课中进行长时探究,学生将有一段时间进行自主学探究。学生活动的关注点不全面,或者活动的指向单一,学生在活动中采集的信息含金量不高或者不丰富,出现探究直接为得出科学结论而服务,他们的探究活动往往是平面型的,在同一层面徘徊,缺乏逻辑性,很难向更深层次的推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无从实现。

那么他们自主探究的方向和约束的东西是什么呢?记录单将担当起很大的作用。它是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见证者,也是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忠实记录者。科学记录单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用最直观和简洁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杨春健老师在上了《土壤里有什么》示范课时,他就把该课内容进行了整合,让学生进行长时探究,在课中他利用先设计好的记录表扶着孩子们走向思维的深层次,克服了探究内容的浅表性的问题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信息的采集性教差的问题。他是给孩子一根长时探究的拐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明确探究目标指向,这是他的记录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记录单在指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探究,如同一位小老师在旁边指导。经过近20分钟的探究,学生完成了记录单,也就达成了本课大部分的教学目标,有效提高了长时探究的实效性。

(四)合理把握长时探究的指导时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指导过早或者过细,扼杀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指导过晚,让学生长久地处于无助,以致于使学生不知所措,失去探究兴趣。

较长时间探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特别注重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明确目标指向,并能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师指导学生较长时间探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要预先设计探究的进度。②教师要确定学生自主探究的重点。③教师要明确如何指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④教师要了解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提供背景资料或相关信息。

例如: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长时探究做“纸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时设计纸的宽度(1倍宽、2倍宽、4倍宽),每次实验以纸条中部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此时所放的垫圈个数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纸横梁两端垫起的高度要相同;纸横梁架空的长度要一样,纸两端伸出的要一样(20厘米,纸上已做记号);垫圈大小重量相同,都要轻轻的放,都放在中间位置。教师就是这样设计先每组准备1倍宽的卡纸,自己保管2倍、4倍的卡纸,学生实验当小组完成1倍宽卡纸的实验后,举手示意,领取2倍卡纸,最后领取4卡纸,直至完成这个实验。这样教师利用有效控制实验材料适时的介入指导、调控教学节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明确目标指向,保证了长时探究实验的有序开展。

(五)及时评价保持长时探究的热情

教师在学生进行较长时间探究的时候,要巡视教室,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认真的态度、奇特的想法、巧妙的实验方法等都应该及时评价、肯定成绩,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信心。教师特别要关注学生实验记录,对他们的科学记录内容要予以及时反馈,也可以让学生互评他们的记录单,让他们相互打分,从而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较长时间探究,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课进行较长时间的探究是一项新的尝试,实施目的的主要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长时探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学生真正的引路人,信任学生,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发展,达成科学素养的形成,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永无止境追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