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0-80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会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为后面方程解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打基础。教材通过情境图呈现速度、时间、路程等信息,紧扣“在何地相遇”,“相遇时所用的时间”,“相遇点距遗址公园有多远”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性以及方程解决的优越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接触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本节课正是运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研究相遇问题的。建立数学等量关系式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因此,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必须从学生的起点出发。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旧知过渡新知—收集整理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方程解决问题—交流各种解决方法—巩固和拓展练习几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使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探究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注重学生建模过程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培养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和题目中的数字以及文字信息,再让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体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数学基本思想,以及运用方程顺向解决问题数学思维方式。

3.问题解决:学生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应用已学知识独立解决,通过收集和整理信息或线段图的方法,建立等量关系,并理解不同方法,如:各种变式的方程以及算术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4.情感态度: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发展思维。

教学难点:

能理解分析相遇问题并找出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尺子。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旧知铺垫

1、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数量关系

师: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交通的情境中,就有很多数学问题,比如下列情形

(1)找信息,知道哪些数量?(生:速度和时间) 求什么数量?

(生:路程)

(2)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把这三个数量用一个等式表示吗?

(生:速度×时间=路程)

(3)小结:像这样,把题中的数量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的形式就是等量关系式。

因此列式是?(生:60×4=240(千米))

根据学生回答屏示

2、延续情境,巩固旧知

(1)师:你能找出等量关系吗?从题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 张叔叔先开小轿车,然后开面包车行完全程,所以小轿车的路程+面包车的路程=全程

(2)由等量关系,我们顺向思考,什么已知?什么未知? (根据学生回答屏示)

(3)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方便?

生:列方程,(口述)解:设面包车行了X小时。

240+40X=1200

40X=960

X=24

答:面包车行了24小时。

3、改编情境,导入新知

师:其实小轿车是张叔叔的,而面包车是王阿姨的,

要想材料更快地送到,你觉得怎么走好?用手给大家比划说明。

生:两个人约好见,也就是一起走,相向而行(用手比划演示)

师:这样走会怎样?(生:相遇)

板书课题:相遇

师:大家动脑想出了省时的好办法,那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形是怎样的。

二、建构模型,探究方法

1、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1)师:你能象刚才一样先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吗?

生1:从文字题目中知道:他们同时出发;图上知道他们相向而行;会相遇。

生2:他们一共走了50千米。……

(2)师:其实题目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数学信息,我们来看一看……

(边读题目,边屏示收集的信息以及分析出的结论)

A.师:“张叔叔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从这里面你能想到什么?

生:他们会相遇……

B.师:结合图文,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你能用手演示并说明他们相遇的路程有什么关系?时间呢?

(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上台讲演。)

生1(手比划屏幕):两车同时出发,然后相遇,一起走完全程;

生2(手比划屏幕):两车同时出发,同时相遇,用的时间相等;……

C.师:“公园到天桥的路程是50千米”,结合上面信息,50千米除了表示“公园到天桥的路程”还能表示什么呢?

生:张叔叔和王阿姨一共走了50千米,

师: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表示吗?

生:面包车的路程+小轿车的路程=50千米

D.师:从图中两车速度的数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小轿车快,比面包车行的多。

(3)小结:我们收集了这么多信息(屏示“收集信息”),并很好的处理它得到更多的信息(屏示“处理信息”),那现在我们再应用它来解决问题。

2、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1)画线段图

屏示问题1: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A.指名发言,生:在李村附近,因为小轿车快,所以相遇时走的路程就远

B.师:为了更清楚,我们把弯曲的路拉直,

板演: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标出50千米,两点分别表示公园和天桥。

师:如果以全程的一半为标准,从天桥出发的小轿车相遇时开的路程会超过一半吗,为什么?

生:超过全程的一半,如果速度一样就走的相等,快的肯定超过一半。

屏示相遇点

(2)建立等量关系

屏示问题2:出发后几小时相遇?

师黑板演示:相遇点分出了两条线段(蓝色,红色描出),蓝色表示什么?红色呢?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板书:面包车路程,小轿车路程。

师:从图上能直观的再次得到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包车的路程+小轿车的路程=50千米

(3)列方程

A.师:面包车的路程告诉了吗?小轿车呢?如果表示出来就要知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包车的路程+小轿车的路程=50千米

/  \   /  \

40 × ?  60 × ?

师:看我们前面收集处理的信息。这两个不知道的时间有什么关系?

生:小轿车用的时间=面包车用的时间=相遇时间

B.现在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做简单?(生:方程)

因为基本数量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路程,求时间需要逆向思考,而用方程解决,我们就可以顺着题意列等量关系,顺向思维比较方便。

C.师:自己会列吗?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指名投影展示并说明自己做法。

解:设面包车行了X小时。

40X+60X=50

100X=50

X=0.5

其他学生提出疑问或建议。

(4)不同方法展示

师:有些同学有不一样的方法,我们来看看是否正确?

根据学生回答,屏示原因,并判断

由前面得出算术方法,进行判断

(5)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屏示问题3:相遇地点到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师:有前面的信息分析,相当于求什么?怎么列式?

生1:相当于求面包车行的路程;

生2:也可以用代数式, 40X=40×0.5=20 不带单位……

师: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自己找一个同学解答。

生1:相遇地点到天桥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2:60×0.5=30(千米)……

师:看来小轿车果然行的比面包车多,相遇地点偏向公园是对的。

3、总结

师:回顾我们是如何解决日常交通中的相遇问题呢?

生1:先找出图文中的数量关系和重点词,再理解并挖掘隐含条件;

生2:借助线段图分析,列等量关系式,根据题意顺向思维列方程解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方程解答

三、模式练习,巩固应用

师:其实生活中不只是交通,其他很多方面都有类似的“相遇问题”

屏示: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两个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挖6米,乙队每天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列方程解答)

1.师:能像我们刚才一样收集和处理信息吗?

生:从两端同时施工,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意味着,两队会相遇,相遇时间相同,甲队和乙队合起来共挖了165米。

2.师:下面你能建立数学模型也就是列出等量关系式吗?

(甲队挖的长度+乙队挖的长度=165米)

(1)自己独立在本上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方程解答。

(2)幻灯展示,并集体订正。

四、变式练习,拓展应用

屏示:小张与小李在400米环形跑道上的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跑步,小张每秒跑6米,25秒后与小李相遇,小李每秒跑多少米?

师:你能找出并理解信息,想一想怎样和相遇题型联系起来?

生(用手势):将环形掰开拉直成线段,就是相遇问题。

师:能解决吗?课后自己画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小结:无论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要认真的理解分析题中信息,或者画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建立等量关系式,从而顺理成章的列方程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