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宰着课堂,讲起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学生只有“默默聆受”,不敢“交头接耳”。

把课堂的交给学生,教师退到学生的后面或一边去。教师与学生在角色转换之后,营造出一种和谐自主的课堂气氛,就解除了学生的那种压抑感。课堂成为学生自己学习的场所,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可以信赖的“向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且把思维的触觉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发表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意见,会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有疑难解决不了时,教师应适时加以讲解。不要匆匆推出结论,或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或是把结论直接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背。应“重过程,轻结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结论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受不到思想形成的过程,也很难清楚的理解全部情况。”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向导和学习伙伴,不能成为他们的保姆和代言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去主动获取知识,才是最好的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是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源泉,为了寻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我一直在孜孜以求的深入研究,这不,我们学校在新学期一开始就认真部署了“课堂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我虽然已到暮年,但几十年来形成的性格还未完成磨退,上周四上午第一节课我请文科组全体教师一起观摩、探讨我执教的五年级《阳光。童年。骆驼队》。现把当时的课堂呈现给全体同仁:

一、歌曲激趣,揭示课题:

上课前,咱们先来听一首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送别》

1、 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课题:冬阳 童年 骆驼队)

2、 这个题目与我们平常学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呢?(题目中三个词语之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他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趣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市,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深受读者喜爱。《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看影像,听朗读。边听边看,画出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思考:①听完后把找出来的生字多读几遍;②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③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那几个自然段中?

2、指名读生字、组词

3、再一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

4、全班交流: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比肩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反复读第四自然段、品味,划感受深的词句。(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面三个片断①从中选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合作学习;②相互交流、探讨;③全班交流,师点拨(课件出示:猜测挂铃铛的原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走起来‘铛、铛、铛’地响;“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增加一些行路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体会“我”大胆丰富地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作者叙述真实,描写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课件出示)“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妈妈回答不上来,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一些对话)

①分角色读;②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了,妈妈回答不上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会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少年之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是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了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此刻是不是也想起了许多有趣的经历呢?(同学们各自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送别》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鱼虾”、“捉螃蟹”、“捕知了”、“学游泳” ……回忆起童年多姿多彩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童趣;因为幼稚,更因为匆匆易逝,孩子们请你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我们明天最美的记忆!

2、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张老师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写得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这两本书哦!

附板书:

6.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4) ╲

想象驼铃用处 (5─9) 对童年

生活无

限怀念

想替骆驼剪毛 (10)

追问骆驼去处 (11─14)╱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关于童年记事的文章。整个单元的文章都紧紧围绕着童年趣事进行编排,而作家林海音更是以其细腻、童稚的笔触流露着对童年乐趣的无限留恋。

学习本文首先要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设置了这个任务“文中究竟围绕着骆驼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通过这样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认识,那么要体会童趣,便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了。面对这四件与骆驼有关的事情,无法进行逐一的分析,那只能是采取“以扶带走”的策略了。通过详细地分析其中的一件事------学骆驼咀嚼的品味,来带动学生自主品味其他几件事中的童趣。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的绝对话语权,限制学生的感受了。

在学习第一件事的时候,总感觉童趣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特别是我们这些远离了童年的人。而童趣就是一种感觉,因此我采用了朗读为重的策略,模仿体验的策略。具体为:让学生用自己能够感知的情感去朗读,通过个别读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分析评价,然后老师再指导读出情感。我惊讶的发现,同学们对这种童趣理解得各有千秋,但基本来说是符合儿童对趣的理解,变得很形象可感。

当前,在应试的压力下教师较多的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过多地重视知识的本位,忽视情感的感染熏陶。作为教师的我们较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的角度去组织教学,较少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较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实成长,使得不少学生厌倦了学校生活,觉得它是枯燥无味的。而现行的新课程改革也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消除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厌倦心理,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重新唤回学生的真正童年。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高家堰小学 张元平 >> 巧借成语“舞”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