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学生根据旧知和经验迁移、类推、转化等方式,经历探索100以内口算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过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算法和算理

突破建议:

1.通过旧知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信息,列出算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再通过小精灵的问话,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交流汇报中结合教材中计算过程的思路图,和自己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展示如何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渗透转化思想。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加强交流和指导,鼓励学生将算的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使学生体会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加深对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3.通过每个例题中不同的两题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不进位与进位加法、不退位与不退位减法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相同计数单位”“满十进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二、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正确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突破建议:

1.“百以内加减法口算”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后续计算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必要的训练。《标准(2011)》对“百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题/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2.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语言表征等方式掌握算法外,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数的大小估测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新颖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购物”“接力”“找朋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练习时,减少书面练习,多进行口头练习,既可以增大练习容量,又减轻学生书写的负担,同时口头练习形式多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根据有效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四能”,同时把所掌握的计算知识应用其中,在汇报分享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过程。展示丰富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三、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掌握估算的策略,体会估算的意义

突破建议:

1.教师可组织一些通过具体的数和算式结果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数的大小要选择合适单位的估测能力,建立估测接近数要先选择的估算单位的意识。《标准(2011)》中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如练习三的第5、6题,“找接近数”“分类”等练习方式,让学生经历选择合适单位的过程,体会要根据数据的情况,不断调整估算方法,选择适当的单位的估测方法。

2.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在具体问题中让学生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时,要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