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安排的,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1~2页初步体会余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3~4页初步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5~7页练习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解答有余数的平均分问题。

1?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里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分四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把10枝铅笔分给小朋友,要求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例题没有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每人可以分得2枝、3枝、4枝或更多枝。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容量大,所以需要合作学习。教材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情境,并让学生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组织他们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从而初步形成“剩余”的表象。

接着以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在模仿中继续体会有余数除法中的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最后是充实感性材料,形成概括性的认识。学生初步建立概念的时候,往往需要大量的事实来支持。“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想像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

2?指导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体验求商的方法。在安排上是由易到难,先进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再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求商。在形式上是由直观到隐蔽,先是能够在图上看到商,然后是图上不显示出商。在方法上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理解求商的思考。

第3页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学生能从实物图上看到商2余1。可以先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让学生明白怎样在竖式上表示放在盘里的“6”个以及余下的“1”个,看到余数1在竖式里是7减6的结果,然后教学用“7里面最多有2个3”求商。7里面最多有几个3是抽象的求商思维,要利用直观图,从“7个桃,每盘放3个,只能放2盘”引出“7里面最多有2个3”,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还要联系乘法口诀,一三得三表示1盘放3个桃,二三得六表示2盘放6个桃,剩下的桃不够再放1盘,帮助学生理解7里面最多有2个3。感受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