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靖雯一个人在科学区里玩各种瓶子。她拿着瓶子,一个个把它们从斜坡上滚下来。瓶子滚到地上后向前滚的距离各有不同,但她并没有在意,只是沉浸在这样的动作中,不停地把瓶子滚下去。

玩着玩着,他惊奇地发现,一个两头不一样大的牛奶瓶一滚下去就向右边转弯了,而一个圆柱形的易拉罐却会一直笔直地向前滚。为了证实自己刚刚看到的现象,她又将两个瓶子轮流滚了一次,的确是这样。然后,她将两个瓶子一起放在了斜坡上,同时放手,瓶子滚出了两个轨迹,她头不停地转动,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等它们都停下来了,她马上拣起两个瓶子拿在手里,仔细地看了好久,似乎明白了什么。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很好地体现了活动区中科学活动的最大特点:幼儿的自主探索。在活动中,靖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操作材料、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从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靖雯在这个过程中是活动的主体,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她会根据自己当时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对自己看到的某些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在不断的探索操作中进行生成性学习。

活动区的材料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虽然活动的形式是自主的,但仍能通过投放的材料体现预设的教育目标。这些目标是隐性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在自主的探索活动过程中,幼儿能够发现教师希望他们发现的某种矛盾、某种现象、某种规律或某一问题等。因此,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对幼儿的自主探索有着关键的作用,是探索活动的基础,而幼儿的主动探索过程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至于幼儿究竟会发现或探究哪一部分的问题,达到何种预设目标,自主权完全在幼儿自己的兴趣点,他们会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进行活动,提高自己的原由水平。预设目标为幼儿的活动划定了方向,从而提高幼儿自主活动的目的性和效率。

在上述的案例中,科学区投放的材料有各种形状、大小的瓶子和罐子,其他形状的物品,斜坡(可调节坡度),纸笔等。其预设目标有几个方面,比如:了解物体滚动的条件;探究与瓶子滚动距离相关的因素;物体滚动轨迹与形状的关系等等。靖雯在此次活动中对不同瓶子的滚动轨迹进行了自主的探索。她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现象,这些现象都与某些预设目标相关联。其中有的现象他没有继续探究的想法,而对某个现象产生了兴趣,从而进一步探索、找寻原因。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