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只有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学科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因而,我常常有意识地把信息素养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起来。

下面,结合本人执教《五月端阳》(浙教版第十册)一文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课前查询式检索,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师总是独自忙忙碌碌地进行,对学生只要求他们作读课文、查生字的预习,跳不出教材这一狭窄的空间。上课时,教师面对具有旺盛求知欲的学生提出的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常有“应接不暇”或“无言以对”之感;而另一部分学生学习则显得很被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早一点把要求告诉学生、和学生一起备课,即让学生在预习时质疑,然后自己收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材料解疑,会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五月端阳》这篇文章前,我告诉学生: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传统节日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说故事。端午节就有挂菖蒲、悬艾草、缝香袋、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查阅书籍、上网搜索浏览等,知道了端午节与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侠女秋瑾等人物有关。不少同学还利用信息课下载了有关端午节的风俗图片和屈原的作品“楚辞”等课外资料,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网络信息丰富异常,学生在网上学习,使得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预习时许多学生填了信息卡,我将信息卡和图片在墙报上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这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上课时,由于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起文章来更有兴趣,时时处于一种主动渴求之中。教师也不会因学生种种提问而手足无措,能够主动地指导学生学习。

这种课前“查询式”检索,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经常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主动搜索信息的习惯。

二、课内解难式交流,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生检索的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与课文的一些次要内容相关联,对阅读理解课文影响不大,只需作一般了解;另一类对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有帮助,上课时就要很好地加以运用;还有一类能启发学生继续探究,可在教学结尾拓展延伸时运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