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马良》(浙教版《语文》第七册第23课)学习到“惩治贪官”部分,我用这样大框架的问题引领学习:“马良的哪些表现让你禁不住想为他竖起大拇指?”教学行进中,孩子们学习课文语言,时而猜测马良的心思,时而为马良的行为拍手称快,一次次为马良竖起大拇指。当回环到前面段落:“大官请画师画摇钱树却不灵验”的内容,我发问:“孩子们,联系到马良的神笔,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会产生什么问题?”霎那间如电光石火,学生的思维如“惊起一滩鸥鹭”: “为什么马良的笔那么神,而画师的笔却不灵呢?”“奇怪了,用同样的笔,马良和画师怎么差别这么大呢?”我故作惊讶:“老师也很奇怪,请你们联系上下文思考:是马良 ,为神笔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这样一反诘,学生的思维如小草滋长般蓬蓬勃勃:

“是马良的聪明,为他的神笔发挥了神奇的作用。”第一位学生就“出口不凡”。“为什么这么说?”我随机提问,是为了引领学生想得更深一些。果不其然,“因为刚才我们交流到:马良不说什么话,却画了个无边无际的大海。他不是无话可说,其实心里早已考虑好了,让贪官自我毁灭,这就是聪明的表现。”孩子的发言让我从心底里感到欣喜。

“是马良为老百姓着想的爱心”,“是马良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行为”,“是马良的善良”,“是马良的志气”……一朵朵思维之花绚丽绽放,黑板上顷刻间就被学生的美丽思维所占据,那是一个个灵动的思想在闪光。

“哦,原来,是这些阳光般的字眼,才化平凡为神奇啊!这金子般的心才是‘神奇’的源泉啊!”我指着黑板上的一个个“独特发现”,惊喜地总结着,“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这样的心,我们也能创造奇迹。你们相信吗?”“相信!”清脆的童音在教室里回荡。

“孩子们,假如你们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们会用它干什么呢?”多媒体课件中“写下心中美丽愿望”8个红色美术字格外醒目。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起了笔,精彩的心灵独白如花儿般绽放: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南方2007年的冬季/画一场雪/让它降临在我可爱的校园/我们幸福快乐地/在雪中堆雪人,掷雪球。”——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可爱的愿望。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我近视的同桌余德楷/画一副眼镜/让他能和我们一样/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再为看着模糊的黑板/而烦恼叹息。”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亲爱的老师/画支自动发热的粉笔/让老师们的冬天/也能处处享受温暖/不必让给我们知识的双手/在寒冬中冻得颤抖。” ——孩子用最纯真、最美好的情感,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黎巴嫩灾民/画一座座崭新的房子/让战争笼罩下的难民们/重新拥有幸福温暖的家。”——孩子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丈量世界。

……

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对于《神笔马良》这样一篇历久弥新的经典文章,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让孩子对马良这样一位神话中的主角心生崇敬、顶礼膜拜,但我们都没能再进一步拓展——他的神奇从何而来?试想,神话故事中美好向上的精神因素,如果我们未曾顾及的话,就不能抓住神话故事教学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由此可见,对于神话内涵的开掘,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和一大亮点。当这神话的内蕴与孩子的精神生命紧紧相连时,他们便享受着美好情愫的滋养,“善良”、“向上”等精神力量也就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