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现今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在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科学理论的学习乃至进行科学研究、发明活动以及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音乐是幼儿艺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上起着特殊的作用,因为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及创造力,通过音乐不仅熏陶了幼儿的审美感,而且有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而幼儿阶段是人的音乐智能和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最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式是要结合具体学科教学进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正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幼儿音乐表现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虽然儿童创造力被广泛的提及和研究,但是针对幼儿音乐创编环节的研究却不多。况且目前幼儿音乐创编活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音乐活动内容较单一,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的要求,对于幼儿创造力培养,虽然幼儿园和教师都有一定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有效的进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幼儿园音乐创编很少进行,或者进行中只是形式化的按照教案依葫芦画瓢,教师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没有很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不是正真意义上的音乐创编等等。

本研究将用问卷法,调查广州市幼儿园音乐创编环节教学的现状,期望能了解教师音乐创编的态度、能力,总结出广州市幼儿园音乐创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和文献法总结教师音乐创编的策略,对音乐创编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

2、问题的研究意义

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而不是简单重复别人所做的事的人。创新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创新。人的创新能力既是人类的一种天赋本性,更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许多理论与实践证明:音乐创编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形成创造力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较之其他阶段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音乐这门艺术学科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有效载体,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的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处。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旋律在儿童心中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的手段。”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的同时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运用各种途径,实施创新教育。

幼儿园音乐创编教学环节是教师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的最直接体现,教师在进行音乐创编教育时,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自由和愉快的主动体验过程,幼儿通过教师引导和自由创造,体验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在主动表现自我的同时锻炼了社会交往和自我表现的能力,在进行各种音乐创编活动时,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身体的发展和协调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并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幼儿园音乐创编环节不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但在幼儿音乐教育范围内发展并不成熟,通过文献搜索和查阅书籍,关于幼儿音乐创编的资料比较少,并且有很多重复性的阐述,这和幼儿音乐教学不像智力或者语言一样,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有关,而且幼儿智力发展在初期阶段,要对其进行音乐创编教育也有一定难度,这也受到教师音乐素质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所以幼儿园音乐创编教育发展的不是很理想,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研究了解广州市幼儿园音乐创编环节教学现状,希望通过调查音乐创编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对改进音乐创编教学提供依据,通过总结幼儿园音乐创编教学的策略,给予教师进行音乐创编教学的参考2.

二、文献综述

1、对幼儿园音乐创编教学环节概念的综述

在文献搜索和查找书籍的过程中,对什么是“幼儿音乐创编教学”的概念没有找到明确的定义,一般是针对小学、中学教育或者音乐专业的学生定义的创编概念或解释,或者是有关幼儿音乐创造性的解释,但我认为不能单一套用到幼儿音乐创编教学的概念上,以下是一些文献中提及的有关音乐创编的概念和解释。

音乐创编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主动参与、体验、探索、创作音乐的过程,它旨在激发学生对音乐创编的兴趣,逐步使学生掌握音乐创编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1]。

音乐创编教学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运用各种音乐材料进行创造性音乐学习的教学活动。音乐创编能力的培养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对学生创造能力和音乐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2]。

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创新,是通过即兴创作、即兴表演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善于用音乐方式进行自我表现,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即兴创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3]。

为了明确研究的对象,在论文调查过程中方便教师理解研究调查的内容,我认为有必要对本研究的“幼儿音乐创编教学”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解释,综合各类关于音乐创编教学的定义和解释,我对于“幼儿音乐创编教学”的解释如下:本研究所指的幼儿音乐创编教学环节具体是指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 一般是在常规音乐教学后的创编过程, 比如幼儿跟随音乐创编动作和节奏、旋律,即兴表演等。音乐的教学内容包括歌唱教学, 韵律活动, 打击乐器演奏, 音乐游戏,音乐欣赏以及音乐表演。

2、幼儿园音乐创编环节国内外相关研究

①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瑞士教育家,1900年前后,他任日内万音乐学院音 乐理论教授期间提出了 “体态律动”(Eurthythmics)学会,并在这一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4]。它的音乐教育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儿童在音乐中不断获得的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及人对自身情绪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因此,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脑子、耳朵或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要受到训练。在体态律动的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教师用钢琴即兴演奏。学生通过走、跑、跳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态律动学说在实践上推进了近现代音乐教学技术的进步。在其后发展起来的大多数有影响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都可以看到“身体运动反应训练”的各种发展变化模式。除了体态律动,该教学法的另外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

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柯达伊教学法与创造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一种民族的、全民的音乐教育思想,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匈牙利的民族素质,主张通过音乐让孩子们形成创造性并丰富其生活。柯达伊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音乐文化水平——用传统音乐语言思考、读写和创作的能力。通过使用学生自己祖国的民间音乐遗产给予他们一种文化认同感,通过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提高所有学生的表演能力——在班里、在合唱队里演唱、参加重奏团与管弦乐队——把参加集体音乐活动作为丰富生活的一种方法。让全世界伟大的音乐作品成为学生的财富。为达到上述目的,柯达伊强调每课时必须集中于若干不同的音乐目标,如:齐唱和分声部唱;乐谱的读写;练耳、内心听觉、记忆技能;识别、使用曲式;随音乐运动;听赏音乐;即兴创作。显然,作为最高阶段的创作是该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他把节奏从旋律中分离出来,通过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节奏而进一步强调节奏。他很重视用听写发展儿童的音乐记忆,尤其是重视音乐创作的教学。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基本教学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奥尔夫受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现代舞表演的启示,产生了将音乐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具有原始风格,富于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教学法。由此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音乐教学体系应运而生。在这一体系中,奥尔夫主要运用 “引导创作法”和“即兴法”对儿童音乐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在“引导创作法”中,教师仅仅向儿童提供一些原素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音调、最基本的动作方法、最基本的组织结构等。儿童在范例和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对这些原素性材料的探索,发现节奏、音响、旋律与动作、舞蹈的各种变化和组合,并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即兴性”的创造方式是奥尔夫教学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完全从即兴出发的自由教学,永远是一个卓越的出发点。”[5]奥尔夫在其教学体系中自始至终都把这一原则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奥尔夫不但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即兴创作、即兴演奏的理论,更提供了进行即兴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提纲和评估办法,使即兴创造不仅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而且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

萨蒂丝· 科尔曼是美国20世纪初具有影响力的儿童音乐教育家。科尔曼191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林肯学校进行的“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突破传统的儿童音乐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进行了适合儿童音乐发展的教学实践,对二三十年代美国儿童音乐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为20世纪世界音乐教育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6]。科尔曼认为,儿童天生带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只是这种自然的倾向由于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大多无法存活。由此观点她设计了一套以乐器制作、即兴表演、唱歌、跳舞和音乐创作为内容,以儿童自我创造活动为目的和方法的音乐课程方案,让儿童返回原始的自然音乐环境之中去,从原始的音乐活动起步来体验音乐发展的历程。科尔曼的儿童创造性音乐实验的学生是3到9岁的孩子,课程活动的内容有制作乐器、唱歌、跳舞、演奏和创作。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国家教育总署提供资助的一个音乐教育研究项目。这个项目是由纽约的曼哈顿维尔学院主要发起和组织的,其目的是建设一个从小学到中学的循序渐进的音乐课程和有关的教材体系。“相互作用课程指南”是为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儿童编写的。它主要集中于认识音乐声音的活动。该课程指南把教学设计成含有5个发展阶段的音乐探索过程: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和强化。曼哈顿维尔全部课程的主要知道思想是: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从音乐活动的所有方面,如作曲、表情、指挥、欣赏、分析、评价等活动中去获取音乐经验。因为,只有在一种综合的、与他人不断交往、合作的,创造性的音乐过程中,学生才可能发现音乐的全部价值。

美国政府宣布的《2000年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方案的标准》中明确指出:“作曲和即兴是锻炼音乐创造力的宝贵方式。”[7]在《标准》中分三个阶段,对幼儿园至12年级制定了具体的内容和成就标准,如在“即兴”课程中,幼儿园至四年级的内容标准为“即兴创作各类风格的音乐”、成就标准为“学生能够用相应的风格和结构为节奏片断和旋律片断即兴创作‘答句’;按照具体的指导即兴创作短小作品;在即兴创作中广泛使用各种声源,包括传统声源(演唱、演奏),课堂内一切非传统声源(如撕纸声、敲打铅笔声),人体音响(拍手、捻指)和电子媒体;为代表各类风格的熟悉的音乐作品创作有乐思的变体和变奏”等这些标准和内容对儿童音乐创造力所应达到的水平、具体的教学内容等都作了明确地规定和详尽地描述,使教师不仅在音乐创造力培养时有了依据,并且为创造力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标准。

以上各个音乐教育思想家和音乐教育课程,目标,为幼儿音乐创编教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达尔柯罗兹、柯达伊、奥尔夫,科尔曼在其音乐教学体系中,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了培养音乐创造力的重要性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其教学成果逐渐被各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推动了世界范围内“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热潮。各国政府开始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增加了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内容,把音乐素质培养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提到了同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音乐创造力的陪养在幼儿园中更多的表现为音乐创编教学的实践过程,以上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具体的音乐创编环节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②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音乐创造力和幼儿音乐创编教育方面,国内的专家学者主要在借鉴一些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适合中国国内幼儿的一些创造力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徐卓娅编著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著作中,对学前儿童的歌唱能力,韵律活动能力,打击乐器演奏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阐述了幼儿创造力在以上音乐能力中的表现,其中涉及了一些进行以上音乐创编活动的3岁左右及4-6岁所到达的音乐能力的分析。有一节专门介绍了音乐创编的四种常见方法的案例,分别是创编歌词,创编动作,创编打击乐器的配器方案,曲调的改编和创编。同时在一些其他书籍或者硕士论文中,也经常提及以上几种音乐创编方式,在这里概不累述。

在陈淑琴的《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8]中一篇论文研究“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探索”,研究长达5年时间,是以阳光三村幼儿园为例,主要研究用游戏化的方法激发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介绍了音乐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通过多种感官只是积累→在探索发现中,创造性的模仿最佳的表演方式→在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激发其创造动机→激发幼儿联想、想像,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音乐的能力。幼儿的创造过程是有模仿,发现探索再到创造。其中还介绍了一些教师引导幼儿创编时的指导方法。主要是8小点,如创编前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进行示范。教师要表扬、肯定、珍惜每个幼儿点滴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成果等。

在西北师范大的郑虹的硕士论文“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9],提出了音乐教学中创造力培养的七种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分别是感知法,游戏法,即兴法,引导法,讨论法,讲授法,综合法,其中游戏法,即兴法,讨论法,综合法都有涉及音乐创编的教师引导策略,其他几种方法是为儿童进行音乐创造做准备。在提出几种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教师引导策略后,郑虹进行了“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实验研究创造力教学方法与儿童音乐创造能力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实验结果的结论是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挖掘儿童在音乐创造方面的潜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对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创编能力是可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