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16:00

75

18:00

70

20:00

35

22:00

22

24:00

20

教师:请大家观察统计表,我们把时间和深度的数据排列在一起,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1:我能从统计表中看出12时鳞虾在水下80米深的地方。

学生2:我能看出每隔两小时观察一次鳞虾的活动。

学生3:我能看出鳞虾游得越来越浅。

小结:在统计表中通过数据我们能知道水深及所对应时间,以及数据的变化。如果我们将数据转化为图表,又能看出什么哪?

(3)出示条形统计图。

教师:你能一眼看出什么?

学生:我能一眼看出12时鳞虾在水下最深,22时、24时在水下最浅。

教师追问:就水深水浅的问题进行比较,你是从统计表中一眼能看出来还是条形统计图中一眼看出来?

评价:统计图比统计表更直观。

设计目的: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的联系。条形统计图更直观地看出水的深浅。)

(4)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你又能看出什么?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两人一组小声讨论。

(注:图中横坐标改为每4小时一标注。)

学生填表思考问题:

①统计图中每 小时记录一次鳞虾的活动。(设计目的:突出折线统计图中点是统计的依据,及折线统计图的“折”的特点。)

学生1:我认为每4小时记录一次鳞虾的活动。

学生2:我认为每2小时记录一次鳞虾的活动。

教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到底哪个正确?小组内先讨论统一观点,在全班汇报。

反馈:现在意见统一了吗?(学生兴奋地齐答:统一了!)老师:刚才不是还意见有分歧吗?为什么这么快就统一了?说说原因。请一组同学再现刚才的辩论过程。

学生1:刚才我是观察时间的变化(横坐标),从12时——16时间隔4小时,所以认为是每四小时记录观察一次。

学生2:虽然间隔4小时,但它们中间还有一个“点”,说明观察了一次。

学生3:从12时到16时中间还有格。它只是省略了中间的时间。

教师强调点的作用,并以次为依据追问其他“点”的含义。例如:水下35米点的含义,估计17时鳞虾在水下的活动位置。

②你能说一说从12时—24时鳞虾活动的总体变化吗?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