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一个 “失”字 一个“扶”字,就刻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满句生辉。

故事反映的是古代诗人对炼字的重视。而它在文学欣赏方面启示我们: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文学语言的品析,通过语言品析来欣赏作品。例如在这一诗句的欣赏中,必须抓住“扶”“失” 二字,揣摩这一动态描写刻画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品析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么,学生阅读现状如何?现实社会中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休闲方式越来越多,阅读已不再是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武侠小说、言情故事、漫画小书、网络文学对学生们还很具吸引力,经典文学作品已成了明日黄花,学生兴味索然。即使有学生去阅读,也往往了解故事大意就满足了,真正能潜心读作品的不多。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品析能力,每一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身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文学语言的品析,在品析过程中教给学生品析的方法,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

首先,要通过语言品析引领学生准确把握词语的内涵。

“语言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是表达作者思想的物质载体。正确把握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语义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和前提。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或用其本义,或用其引申义;另外,作者为了增加作品的表现力,还会用到典故、俗语等。在阅读作品时,学生理解作品的难点往往在这里。故而教师备课时应该把钻研的重点放在这些地方。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对语言细节讨论分析,在探讨中让学生们由感而悟,增强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芦花荡》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