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老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学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学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

学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老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老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己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学生:读课文的第17节,我认为最能看出李大钊的临危不惧,“他没有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说明他已经受了苦刑,据我查阅的资料,敌人在这期间曾对他使用了“剥指甲”等酷刑。可是他仍保持着“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他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老师:你很细心,这是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被你发现了,读书就应该这样。对于这一部分谁还想说?

学生:(激动地)敌人实在是太残忍了。在电影、电视里,我以前看过这样镜头……李大钊真坚强!

老师:我理解你的心情。

点评:对话促发了学生的思维,促发了学生的灵感,师生心灵才相通,情感相融。

学生:他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定会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他在敌人的恐吓下并没有慌乱,也没有因为见到自己的家人而激动,他仍用“安定”“沉着”的表情感染他的家人,暗示他们要坚强。这都说明他非常爱自己的国家。

老师:他是我们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念。

学生:从课文的第7节中,我读出了李大钊的爱国之情。他把自己的安全问题已经置之度外,心里想的是国家。

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手指着课本)咱们书上的这一张照片就是李大钊在他临刑前留下的,面对死亡,他是那样的平静,你们看,他那浓黑的眉毛下神情多么坦然。

老师:我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的目光关注到了课文的插图,思考的角度与众不同。你是怎么知道这张照片是李大钊临刑前留下的?

学生: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老师:大家都来看看这幅照片,是不是这样?

学生:他的表情很坚定。

学生:我在咱们学校的宣传挂图里看到过这幅画,下面有他的一句话:“人生之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他说的那句名言,我今天终于感受到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