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入园的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能力,是开展游戏的必要前提。于是,我就利用各种机会,尽快帮助幼儿相互认识。例如:让幼儿自带玩具,带图书,互相交换。这些玩具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每个幼儿都想玩别人的玩具,这就为幼儿提供了借玩具、还玩具、交换玩具这样一个良好的交往机会,幼儿之间也相互熟悉起来。在活动中,我常常鼓励幼儿自己找朋友,请他们介绍自己的新朋友的名字。点名时,请幼儿看看谁没来,不断巩固幼儿对小伙伴的印象。这样,不久,幼儿都能记住别人的名字,交往渐渐也多了。

活动区是为了满足幼儿活动兴趣和发展需要,加强幼儿的相互交往而设置的。我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提供一些轻松自由、感兴趣的活动,为幼儿创造适宜的自选游戏环境。开设了娃娃家(一般设有2个娃娃家)、小医院、超市、加工厂(积塑插具)、图书区、音乐区等活动区。幼儿可以离开娃娃家而去“超市采购”,或带娃娃去“医院看病”,也可以去“加工厂”上班……

当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进行常规教育,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教师”,其中的关键,正是在经过良好设计之后,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由于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不断重复的,所以其效果往往要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有经验的教师在内容和方式上会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的理解,从幼儿的角度、设计上的某种暗示建立规则。小班可采用生动形象的图画表示活动区名字,使每一位幼儿清楚活动区的位置及名称;每个活动区要有人数限制,使幼儿知道每个区人数够了,其他幼儿就不能进入,应去别的区游戏。小班可采用鞋模、头饰等作为标志。例如:教师在美工区里面放个纸篓,这个纸篓就可以起到暗示幼儿不可随地扔垃圾的作用,而不用教师三令五申的宣讲不随地扔垃圾的道理;某个活动区的入口处贴上表示人数的标志,就可以起到限制活动区人数的作用;在盥洗室的墙上贴上关紧水龙头图片,幼儿就可记住洗手后要关紧水龙头。这样,可以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协调与同伴的关系。

在幼儿游戏中,游戏材料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该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一位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每样材料的数目不一定和班里幼儿的人数相等,但每个幼儿都应有足够的游戏材料。其次,材料应能引起幼儿的兴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什么用,从而使幼儿怀有很高的热情专心游戏。新出现的物质材料应放在显眼的地方,以便吸引幼儿去摆弄。第三,材料的摆放和空间安排应便于幼儿的自由选择。材料要放在幼儿方便取放的地方,用完后各归其位,便于下次使用。有时,还需要进行分类摆放以便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选择,如在制作活动中,可以把材料分成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和工具三类摆放。空间的安排也应有利于幼儿的活动,如拿取物品和操作等。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整理、收放物品的技能,同时,也巩固了游戏常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