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请学生简单介绍家乡的风物,调动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然后引出课题和作者。

一、 情境导入:

检查导学提纲一(1、2)完成情况。学生交流,老师进一步深入。

师:请同学们跟随画面,走进关东原野。(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配以音乐。老师同时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生:富饶、美丽

师: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疯狂的掠夺、大肆的屠杀……

大屏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教师插入画外音简介“九·一八”事变,引出课题。

简介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不宣而战,悍然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短短3个多月,东北沦陷,无数人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无数的家庭生离死别。整个关东原野白骨累累、血迹斑斑。从此,9月18日,这个日子连同痛苦和耻辱一通刻在了中国人的心上。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流亡在外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悲愤和思乡之情写下了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再回首那段痛楚的记忆。

生:作者为什么取个日本名字?他去日本留学了吗?

教师出示幻灯片,内容是作者照片及简介,背景图片红高粱。

作者原名曹汉文,笔名的由来:端木是我们中国古老的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取谐音“蕻良”。这样他的笔名就成了“端木蕻良”。这个名字非但与日本毫无关系,反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二、 整体感知:

检查导学提纲一(3)的完成情况:

师: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看到文章的标题想到什么问题?

生甲:土地的誓言是什么?

生乙:土地怎么能发出誓言?

生丙:为什么要发出誓言?

师:有没有同学通过预习已经找到答案?

生摇头。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同时注意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师:哪位同学找到了答案?

学生交流,最终明确:

誓言的发出者:作者“我”

誓言内容:为故乡的土地而战斗

师:文章两个段落,第二段发出了为失去的土地战斗的誓言,第一段抒发的是作者对故乡土地的什么感情?

生:思念、热爱

师:两个段落先写对故乡的思念,思念到极点又发出战斗的誓言,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故乡的什么情感之上?

(师同时板书:土地 思念 “我” 战斗 土地)

生:对故乡炽痛的热爱。(教师板书这一句话)

在师生、生生间积极的思维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光芒和个性色彩的绚丽。

检查导学提纲二(1)自主学习情况

检测题目:

注音:

炽痛(  ) 嗥鸣(  ) 怪诞(  )

亘古(  ) 谰语(  ) 斑斓(  )

解词:

炽痛 谰语 斑斓

在师生、生生间积极的思维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光芒和个性色彩的绚丽。

三、品读课文:

(一)完成导学提纲二(2、3)及三内容。

师:读本文,作者炽烈的情感时时感动着我,许多句子深深感染着我。

师范读“对于广大……泛滥着一种热情”,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为什么这样感人。

生交流,师生从修辞、人称、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等方面入手分析。

生甲:“她”用拟人,写出了“我”和土地之间的深情。

师:土地本来不能呼唤,她的呼唤实际正体现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炽痛的热爱”。(加下划线的部分,学生齐答。)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最强烈?

生:炽痛、喷涌、泛滥。

师:看到“泛滥”这个词,你能想到什么情景?

生:发洪水。

师:洪水泛滥,堤坝不能阻止,作者的情感强烈到无法控制。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最能表达作者炽痛的热爱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深情朗读,然后小组按刚才的思路分析一下原因这些语段感人的魅力所在。 (生读课文,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并时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朗读“我想起……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部分,同时分析:使用排比的修辞,写了故乡很多事物,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师大屏展示这段话,提醒学生注意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师举例。

师:“红布似的高粱”,“红布”一词展现了一大片火红火红的高粱,让我们想到了一幅丰收的图画。(划线词语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

生:“奔流似的马群”,“奔流”说明马又多跑得又快。

师从修饰词语、排比的角度小结这段话的作用:把家乡写得越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越强烈,为直接抒情服务。

学生质疑:

生: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涌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一段话。

师:刚才许多小组提到这个问题,这段话理解起来确实有困难,请同学们看大屏。(大屏展示一段岩浆喷发的视频,老师在学生观看时做旁白解说。)

师:当大地深处的热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地壳也不能阻止它的喷发。被蹂躏被掠夺的土地,当她的愤怒积聚到一定程度时,谁也不能阻止她的喷发。请同学们动情朗读,读出这种激情。

生读课文,一生展示。老师指导学生朗读。

师小结: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师:本文两个段落结构相同,都有对故乡细腻深情的描写,也有对自己情感的直接抒发,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可以小组同学分角色朗读。注意,描写的部分我们要读得舒缓、优美,抒情部分读得激越昂扬。(横线部分学生回答)

一生读第二段描写部分。

生:很有感情。

师:就是这样美得要人心痛的故乡,敌人夺走了她,我们能答应吗?

生:不能!

师:为了故乡的土地,为了失去的家园,我们要——

生:战斗!

师:请同学们齐读“我愿付出一切……耻辱!”

(二)完成导学提纲四内容。

1.小组合作:学生小组分析下列文字的结构特点: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2. 学生运用这种结构写一小段话。

3.小组交流,集体展示。

四、升华情感:

师:面对失去的家园,作者含着泪水呼唤故乡的土地,那时候好多文艺作品都是相同的主题——家仇国恨、故土之思,请同学们用心倾听抗日战争时期传唱非常广泛的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在歌声中再次领悟本文作者的情感。

大屏展示根据课文和歌曲选取的图片,内容是展示关东原野的富饶美丽,展示日寇的凶残。

生:在音乐声中,激情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写作练笔

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3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在国土沦丧的年代,多少中华儿女含着热泪呼唤我们被肆虐着的土地,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夺回我们的土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因为爱得深沉、所以失去才痛得刻骨!艾青在他的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有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战火纷纷的年代,多少人曾为了捍卫我们的土地献出热血、生命;新中国成立以后,多少人为了建设我们的祖国献出智慧、汗水;看着朝气蓬勃的同学们,老师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会因为有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努力而更加富强美丽!老师试着改写了这个句子——“为什么我的脸上笑容灿烂?因为这土地因我而更加美丽!”,我也相信这诗句有一天会是同学们的心声!谢谢大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