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授知轻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品德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但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却偏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道德观点的讲解和道德规范的掌握,往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重在得出道德结论。

要走出这个误区,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教师应根据主题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讨论、交流、欣赏、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及喜闻乐见的游戏来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注重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使活动过程不断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因素,都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作用和各种能力的提高。

二、重主导轻主体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满堂灌”现象,一节课的时间全都由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课,成为教师的演讲台,学生只是机械、单纯地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或讲读课文,是纯粹的受教育者,被动的客体。

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创设主体参与活动的情境和条件,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另外,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积极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在组织活动时要大胆放手,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尽量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验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感知,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自主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个体活动,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