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同事们非常气愤地说:“教给学生的方法,学生就是不用。”“刚说了做题规律,紧接着就做题,学生依然不会,真让人无语。”“些学生呢,笨死了!没法教……”其实我从心里不认同这些说法,我认为这是一个理念问题。

一、牵着学生走,学生走得很累。

之所以产生这种局面,那是因为老师们习惯了“牵着学生走”。不容置疑的是我们都长期工作在初四毕业年级,对于知识了如指掌。对于逻辑关系脉络清楚,对于思维也打造了最科学的步骤,对于某个知识点,学生应该怎么读题,画哪些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往哪儿想,想什么内容,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什么结论,一切都像是预制好了的生产线,让学生按照流程走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理念观点、人类经验精华之外,还必须掌握老师们归纳出来的思维方法,且往往是一个知识点跟着一个思维方法,无形中把应掌握的知识翻倍,学生应提高的分析问题能力变成了口决背诵,学生无需理解只要记住,照搬就是了,看似简单,实则是储存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包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那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我本身来说,很不赞成这种做法。

二、跟着学生走,走得欢欣鼓舞。

近几年来,致力于摸索着“跟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我总这样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出生就开始了,进入小学后就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八年来,学生们都形成了独具个性特色的学习方法,也具备了学习能力,进入初四后,延伸的是知识,不变的是方法,需提高的是能力,需规范的是思维,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自主学习,老师则是引导者、观察者、组织者、点拨者、赞赏者,陪学生走向新的知识。在我任教的思想品德课新授时,我这样扮演这五种角色。

1、引导者:

同学们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我便从正面引导和侧面激励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在正面引导时,告诉可爱的孩子们:“咱们的思想品德课本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大家有了多年的阅读经验,足以读懂课本,每节新课内容的90% 左右的知识,你自己都能学会,咱们自己学完后再交流一下,又能学会5%左右。我呢,只需讲5%左右的内容就足够了。”这样往往能激发起绝大多数学生挑战新知的欲望。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