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让你却步不前,你软它就硬,对于强者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牛顿也说,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是如何学得成功的,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挫折,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挫折,那么必将造成学生的心理上的创作和行为上的偏差,甚至会导致意志薄弱者一蹶不振,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让人感到烦恼、痛苦。我们如何对待挫折呢?

第一、学会面对,正视挫折。挫折对人有积极与消极两重性。以利而言,挫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其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弊而言,挫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不能勇于面对挫折。如果一个人整日把自我看得很重,患得患失,忧心忡忡,那么空想和沮丧就会久居你的脑海,产生自卑的心理。有人曾对小学数学算术和阅读课的学习都进行测验,测验结果表明:那些曾有过失败经验的儿童,他们的抱负水平很不现实地过高或过低,都非常害怕失败,缺乏自信,把自己看成是“失败者”。当遭受挫折或目标无法实现时,为了掩饰自己没能实现目标的真正原因,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环境中找些似乎很有道理的借口来为自己辩护,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以避免精神上遭受痛苦。当他们面对挫折时不知道该怎样去调整自己的情绪,更不懂得消极情绪将对自己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时就说:“这次题目出的太难,老师根本没有讲过”。“考试那天,要不是我感冒……”。“现在讲的是新课改,看的是你的知识面,分数已经不重要了!”等,以此减轻内心欲望与不安。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使人一个人放弃目标。 每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老师就应当耐心给他们讲清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接受成功和失败的两种结果心理准备,不要因成功而忘乎所以,因失败而丧失自信。成功了,要善于总结经验;失败了,更要认真吸取教训,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成功的窍门。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觉矫正对“挫折”的理解;强化对“挫折”的体验;真正认识到“挫折”对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策略,敢于面对。

第二、目标明确,量力而行。一般来讲,如果一个人的期望值过高的话更容易承受挫折。但是,如果预设的目标远远超越了自己的实际的能力,不但容易遭受挫折,而且还会无法承受挫折,出现难以想象的后果。比如,当老师要求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时,有的同学表示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结果往往是虎头蛇尾,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样学生的就会产生“看来,我是不可能成功了!”。“再努力也是白搭……”的不健康心理,造成心理障碍,出现厌学的情绪。有研究表明,在任何任务中都会存在一个难度上的“中间地带”。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就应该落在这个“中间地带”。因为一件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任务,都不会给人以挑战性的刺激。没有人会因为完成一项很容易的任务而产生成功感,也没有一个人因为不能完成一项极其困难的事情而感到失败感。我们制定的目标的确定要长短结合,量力而行。挫折,有时因为自己制定的目标过高引起的,当预定的目标没有实现时,我们应该及时地反省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将自己定下来的目标细化,把目标落实到每一周或每一天。这样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就可以战胜困难,最终实现近期目标的远大理想。

第三,自我调节,释放能量。当遇到困难时,不能一味的责怪自己、不急躁、不消沉。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以此来改变自己不良心境。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宣泄情绪。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可以向自己信任的老师、同学倾述,同家人友好交谈,并接受他人的劝解;或者参加体育锻炼,让学生把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并寻求正确对待的方法。将消极的状态转化为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

大千世界,变幻无常,万事称心如意的是不可能的。困难总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生活的强者。将挫折化为成功的垫脚石。总之,挫折对不同的人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一个心理而受挫力强的人生观和客观因素本身都不能可能不起作用,造成的心理紊乱比较轻;如果发生在一个心理受挫力弱的人身上情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性格偏抑郁的人。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寻找补救的方法,将挫折化为成功的动力,调整自己的情绪。理智地分析出现的问题的根源,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和勇于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