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根据同学们举出的例子以及老师提供的信息,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感想?

生1:平均数真好用!

生2:平均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析: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关注、搜集、分析身边的客观信息和典型数据,并通过交流对“平均数”内涵深层理解。]

[片断三]

课件出示(判断说理)

1.王伟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95分,数学97分,英语96分,他三科的平均分是96分。

生:同意。

师:判断这么快,用什么方法?

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三(1)班的平均身高134厘米,三(2)班的平均身高135厘米,李亮在三(1)班,朱龙在三(2)班,李亮肯定比朱龙矮。

生:不同意。

师:理由呢?

生:平均身高并不是实际身高,反映的是我们各自班的整体水平。

[评析:教师充分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感悟]

课堂是每个学生都在经历的生命历程,学生渴望着这个历程的丰富多彩。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一些例子能让他们为之思索、争论、兴奋、抱怨,是因为师生共同的“演绎”。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取了很多知识,我和学生一样,也获得了几分感悟。

1.生活实例引入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片断一的创设,用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拍球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感受数的魅力。片断二、片断三所设计的问题,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因为它有着熟悉的生活背景,具有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所以它有强大的吸引力。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