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一]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要好好地奖励你们,让大家玩一个游戏吧。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男、女同学各派3名代表进行5秒钟的拍球比赛,以总数多少比胜负,看哪个队获胜?

(学生兴致高昂,踊跃报名。)

代表上场后,教师请学生当裁判。

裁把各自统计出来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

师:口算出结果。

生1:男同学总得分34分。

生2:女同学总得分24分。

师:男同学代表队获得冠军。

(男同学非常激动,女同学却默不出声。)

师:我看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我很羡慕你们,我也想参加。这样吧,我加入女同学代表队。

(女同学笑得很灿烂:男同学却皱起了眉头。)

比赛再次开始。

裁判把各自统计出来的数据又板书在黑板上。

师:口算出结果。

生1:男同学总得分36分。

生2:女同学总得分44分。

师:女同学代表队获得冠军。

(女同学欢呼。)

生(抗议地说):老师,你偏心,我们3个人拍球,女同学4个人拍球,这不公平,我们也要多加1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怎样比较才能做到公平?

生:我们男同学也多加1个人。

师: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男、女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生:求出各自的平均数来比较。

[评析:教师加入女同学代表队进行拍球比赛,在数据比较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怎样比较才能做到公平呢?这样就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活动参与中,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的生命性内涵。]

[片断二]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 见过平均数吗?请举例说说。

生1:期末考试后,老师算出我们全班的平均分,就用到平均数的知识。

生2:算出我们三年级每个班的平均人数,也要用到平均数知识。

生3:歌手唱歌比赛抒分时,也会用到平均数。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上网也找到一些利用平均数计算的有关信息(电脑显示)。

师:根据同学们举出的例子以及老师提供的信息,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感想?

生1:平均数真好用!

生2:平均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析: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关注、搜集、分析身边的客观信息和典型数据,并通过交流对“平均数”内涵深层理解。]

[片断三]

课件出示(判断说理)

1.王伟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95分,数学97分,英语96分,他三科的平均分是96分。

生:同意。

师:判断这么快,用什么方法?

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三(1)班的平均身高134厘米,三(2)班的平均身高135厘米,李亮在三(1)班,朱龙在三(2)班,李亮肯定比朱龙矮。

生:不同意。

师:理由呢?

生:平均身高并不是实际身高,反映的是我们各自班的整体水平。

[评析:教师充分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感悟]

课堂是每个学生都在经历的生命历程,学生渴望着这个历程的丰富多彩。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一些例子能让他们为之思索、争论、兴奋、抱怨,是因为师生共同的“演绎”。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获取了很多知识,我和学生一样,也获得了几分感悟。

1.生活实例引入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片断一的创设,用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拍球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感受数的魅力。片断二、片断三所设计的问题,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因为它有着熟悉的生活背景,具有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所以它有强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