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 “第四袋麦子”

——《三袋麦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北碚水土镇中心校 付小红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用童话的形式,对比的手法,讲述了小猪、小牛和小猴对土地公公所送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通过对不同做法不同结果的叙述,体现了处理问题要有远见的作者主张。

针对课后习题中的思考练习题: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由孩子们扮演各自喜欢的小动物,土地公公送出第四袋麦子给不同的小动物,请它说出最好的处理方法和原因。

最初,孩子们都觉得小猴的方法最好,并分析小猪、小牛做法的不合理。我反问道:“小猪、小牛为什么会这么做?有没有较为合理的解释?”

再次阅读文章后,有些孩子开始为小牛辩护:“舍不得吃掉麦子的小牛多节约呀!”“小牛经常晒麦子,真勤快。”“我妈妈为我买了一支新笔,我也象小牛那样舍不得用…”听到孩子的话语,我猛的想到几天前看的一则统计:现在的孩子享乐主义严重…于是当即讲了我上周末买的鞋子也舍不得穿的心理,并和孩子们一起想象下次穿上时多开心。

也有个别孩子为小猪平反:“快过年了,土地公公送的本来就是节日礼物,小猪迫不及待地吃掉很正常,况且他吃得那么开心,想想那好吃的食品,我都快流口水了!”

听见孩子们在阅读后以文本为依据,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还能在自己身上进行情绪体验的延续,我着实开心,不禁暗想,用这个环节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真是智举!我继续反问道:三种动物的处理都合乎情理,但总有一种最好吧?经过比较,孩子们还是觉得小猴的方法最容易接受,也认为小猴不仅有远见,还愿意把辛苦种出的麦子分给土地公公,十分可爱。我再顺势一导:哪有没有合乎情理的第四种处理呢?

一阵热烈的讨论后,有一位扮演小狮子的同学提议将第四袋麦子分成两份,一份象猴子一样种下地,另一份送给小老虎(他扮演的小狮子,与饿了很旧的小老虎是最好的朋友)我表扬了“小狮子”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更加热情的称赞了这个孩子把一袋麦子分两份的创举。并继续启发道:有没有更优化的第四种分法?

刚才体会到小猪、小牛分法合理的孩子纷纷将小猪和小猴或小牛和小猴的方法融合,更多的孩子终于想到麦子可以两分、三分或四分…更多更好的处理方法出现了,更多感人的理由也呈现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