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恐龙》是苏教版第六册教材第七组中的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常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习性,流露出作者对恐龙这种史前动物的喜爱之情,使学生读来兴趣倍增。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交代恐龙生活的年代、生活环境的优越及活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第二至五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及其近亲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先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的外姓特点,再讲恐龙的亲戚鱼龙和翼龙,然后将恐龙的吃食,最后介绍恐龙是如何人繁衍后代的。第六自然段讲恐龙后来消失了,但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个谜。

全文线索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生动,说明方法多样,是学生学习说明事物的方法的范例。

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多媒体及平时阅读,对恐龙早已有一定的了解,兴趣浓厚,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并且,该年龄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及大量的直观图片和教师的引导,能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它的教学既不同于一般记叙文的教学方法,又不能把它上成自然课,必须要上出说明文的味道。因此教学这篇文章时,应以激趣为基点,以品读为重点,感悟说明方法,同时学会运用说明方法,并激发学生课外自主探究的兴趣,真正上出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像。

2、板书课题,谈话激趣。

[设计分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有关恐龙生活场景录像。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不同种类的恐龙,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集体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设计分析: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从总体上作以把握。]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