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巧高明的设计,远胜过一堆价值不高的教具。特级教师杨明明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最后设计了一道讨论题——“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一石击起千层浪,有的说是更羸,有的说是原先的猎人,有的说是大雁自己。大家各抒己见,辩论十分激烈。最后老师相机出示造句:“这只受伤的大雁,只要……就……”。杨老师将语言训练、思想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一个高明的讨论设计中,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受益匪浅。

同样是执教这一课,有一位教师课前颇费苦心地制作了一只纸雁,并别出心裁地在纸雁内事先装置了一些红墨水,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最后洒下了“鲜血”。此举看似形象逼真,未想反倒转移了学生注意力,一部分学生在剩余的时间里努力猜测,那“血”是不是真血,老师是如何放在纸雁体内的。

二、平时教学节奏缓慢,公开教学过于匆忙

平时上课,很多教师节奏松散,进度缓慢,占用或浪费时间的现象比较普遍:兼任班主任工作,常在语文课上安排班务,批评学生;“一分力量”备课的结果是花费较多的时间纠正前一课作业;课前不做准备,课堂上又疏于安排,过长的板书或习题在学生坐视中当堂书写,发放作业本也让学生在等待中进行。这样,宝贵的课堂时间,往往从老师的指间悄悄滑过,真正有用的时间常常不足40分钟,有的相差甚远。难怪很多老师反映,教参中规定两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实际中就得三到四个课时,如不是利用班主任特权占用自习或其他“副科”时间补课,一学期很难完成一册书的教学任务。

公开课上,很多老师倒是频频看表,“惜时如金”: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往往不给学生练读或准备的时间,动笔“写”的训练也常常“因时间关系”从课堂上被挤兑出去。表面看,课堂容量大,节奏快,但实际上,匆忙紧张,有走过场之嫌,课堂效益照样不尽乐观。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