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钟里,学生的收获有多少

——农村阅读教学“课堂低效”现象透视

同一本大纲,同一种教材,相同的作息时间,一样的学习内容,产生的却是较为悬殊的学习效果,这是语文教学中比较突出的“城乡差别”现象。

对此,一些农村老师有自己的“苦衷”和见解:农村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学习条件差;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薄弱,不像城里学生,一对职工指导一个孩子……

其实,当你走进农村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学习条件,家庭教育,学生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但并不是教学落后的主要因素,“课堂低效”才是农村语文教学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造成“课堂低效”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前不精心设计,上课难保证效率

1.平时教学仅用“一分力量备课”

当前,一部分农村语文老师平时备课工作过于简单,走向了公开教学的另一个极端:大凡公开课,兴师动众,一句过渡语都要前后斟酌,左右推敲,更有大小黑板,长短纸条,电教仪器堆满讲台。而在平时,备课多限于“读教参(教师教学用书)、写教案”两件事。读教参是为了照本宣科,写教案多是为了应付检查。更有“翻翻教参就上课,教案留在课后写”的现象。备课投入不足,上课必然效率低下。

阅读课的上课准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它至少要完成六个“准备”:第一是教学理念的准备;第二是课文内容及相关知识的准备;第三是教学设计的准备;第四是教学用具的准备;第五是教案的准备;第六是学生预习的准备。学生预习,一般包括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等。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请教别人,或自制学具等。如学习《长城》一课,除让学生初读课文外,还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从《中国地图》上找到“山海关”和“嘉峪关”两个地方,然后估量一下两地之间“  ”(长城图例)的长度,再运用数学中已经学过的比例尺知识,估算一下长城的实际长度。

2.公开教学偏重教具准备

下乡听课,很多语文老师为准备一节公开教学课颇费苦心,令人感动。但往往事倍功半,学生的收获与老师的劳动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老师课前过分看重教具准备,反倒忽视了教学设计。农村教学条件差,与课文配套的挂图、幻灯片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仪器十分缺乏。但在老师的观念中,公开课上没有几样教具,似乎不成其为公开课。于是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绘制挂图,制作幻灯片,有时还要为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制作头饰和道具等等。堆砌的教具背后,往往是教学设计的不尽人意。一位老师执教《赤壁之战》一文,将课文第五自然段——“黄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东吴兵少……带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写在胶纸上制成幻灯片,并让学生思考回答:信中关键词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如果你是黄盖,你该用什么语气对曹操说话?且不说这些问题是否恰当,单就为这一段话如此去“折腾”有些不值得,不如让学生或口头或书面把这段转述的内容直接改写成信,有称呼,有正文,有署名,再假想一个日期。不仅复习了信的书写,同时进行了转述改写的训练,并以学生说写代替老师讲解,一举多得。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