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阅读教学长期存在“费时低效”的弊端。通过今天早上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更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阅读课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材的学段目标、题材特点。

阅教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一、从学段目标出发,确立阅读课的教学环节。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本着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低年级时,我采用的是“讲故事”来诱发学生读书。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如《乌鸦喝水》、《美丽的公鸡》……每篇课文学完后,我有意识的留下这样一个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故事讲给老师听吗?老师很想听你们讲讲故事。

教中、高年级时,我阅读课的重点放在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遣词造句,发现语法修辞的妙处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体会到作者感情的抒发,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有效的把所学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方法学以致用,提高了作文水平。

二、选择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效率。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只有根据教学需要地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从声音可以分为有声和无声,比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以分为速读和慢度;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从个体与群体分为个读和齐读;从解读文本可以对话阅读、探究阅读和体验阅读……阅读方式时机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而确定,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

1﹑精读法

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精读法是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我们可以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并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这样就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如:教《日月潭》的第二节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读书的:首先,我要求学生自由读通顺这一节,边读边思:这一节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哪一句最重要?为什么?学生在读、议过程中就弄懂了这一节的主要意思,理清了叙述顺序,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接着,让学生找出第三句(重点句),反复朗读后做填空练习:“这个岛把湖水( ),( )像( )的太阳,叫( )潭;( )像( )的月亮,叫( )潭。”然后根据语句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并以文中语句为依据进行评价。这样做就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通过有感情朗读,既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和鉴赏力,又激发了学生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见,精读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2、略读法

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整体的把握,可采用“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方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主干,遇到难字、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以免影响进度。但是,要向学生讲清楚,略读并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扫视。如:教《小英雄雨来》,我是这样用略读法指导学生读书的:首先,我让学生看课文共有几部分,再出示学习要求:a、本课讲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b、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和关键语言快速阅读的方法。c、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然后,我叫学生边读课文边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最后,我指明学生说出课文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样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完成了重点训练项目:学会速读。

3、批注阅读法

所谓“批注阅读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的方法,即我们平时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方法一般在教五、六年时使用,特别是在完成预习作业中时。如:教《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我是这样要求学生读书的:轻声读第二节,要求:a、在说明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下面画“ ·”。b、用“—”标出说明漓江的水和别处的水不同的句子。c、用“~”划出写得最美的句子。d、把你读后的感受写在旁边。学生如果学会了这种阅读方法,不仅在阅读中会发现值得采摘和储存的文句、观点,随时记入到特制的卡片中,或直接记于摘录本中,而且还能把自己大脑中闪现的灵魂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

4、速读法

速读法是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速读时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习惯;也可用提问法,让学生速度后解答,培养速读的习惯和能力;还可用竞赛法,激发学生速读的兴趣。如:教《金色的鱼钩》,我是用提问法来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的。首先,我提出读书要求:a、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b、主要人物是谁?他有什么特点或思想品质?c、鱼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接着,用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最后,逐题进行检查。

5、跳读法

跳读法就是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也叫选读法。跳读时做到目光只扫描最关键的词句,无关的统统抛开,只取所需,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如:教《狱中联欢》的“贴对联”部分,我就运用了“跳读法”。我给了学生2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幅对联?每幅对联写的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充分调动各种评价手段,激活课堂氛围,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及其效率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孜孜探讨的一个课题,而且将永远探讨下去,语文因其特殊的属性,课堂的灵活性、多样性、多变性,使语文课堂更是显现出扑朔迷离、气象万千,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教法,一千种课堂,阅读教学尤其如此。也正因为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格外引人关注,常常受到局外乃至局内人士的攻击,说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说语文教学“误尽苍生”。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了语文界同仁共同探讨的课题,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的原则、方法和规律,有些也很先进,有值得借鉴和遵循的地方。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无效教学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比如,忽视文本,课堂上我们常常见到许多老师让学生快速阅读一下文本,然后老师就喋喋不休地进行讲解,或匆匆地让学生讨论,有时讨论简直不着边际;有些老师只把文本作为一个引子,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写法和语言,却让学生讨论什么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更有甚者,教学说明文,往往是讲解文本中的知识,而对文本怎样去介绍这些知识和说明文这种文体的语言不引导学生去体会,教学议论文,常常就是让学生明白文中的道理,而对怎样阐明这些道理以及议论文这种文体的语言也不引导学生去体会……不种好语文学科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却去耕耘诸如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甚至生物等学科的“地”。再比如,有些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习,既没有主持人,也没有记录人,许多学生不是在那里发言、讨论,而是在那里搞小动作、讲小话,教师没有调控、管理的办法。再比如,几乎非常明白、学生可以马上回答的东西,教师却还要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把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或者提出一些大而不当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发言,学生虽绞尽脑子也无法回答……这些都是阅读无效教学的表现。

四、巧妙运用教学技巧,让课堂充满情趣。

教学技巧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反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学技巧多种多样,比如,故设悬念,引而不发,巧设铺垫,激将引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思辨疑惑,……教学技巧要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特长来选取。

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知识的迁移,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延伸拓展,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把握好学段目标、课时目标及题材目标,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规律。要充分运用文本,发挥好文本作为教学资源的效益,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克服低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