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秋季开始,部分省市中小学学校的学生,开始用上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材。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以课程、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进入新阶段。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科学课程的改革因其力度、深度和广度而受到广泛关注。我国不仅第一次制定了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人为学科界限,而且在教材编写上实行“一纲多本”,力图改变过去初等科学教育范围偏窄、内容偏深的状况。目前中小学《科学》出版了哪几种版本?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何不同?是不是适应我国国情?在适用和推广上还有哪些问题?带着许多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有关部门、出版社和专家学者。

科学教育:全新的课程标准教材是教学所依据的蓝本,是国家教育思想、培养目标的体现。在新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材改革势在必行。据了解,从1996年开始,我国就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上,要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在培养模式上,则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今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国家科学课程(7-9年级)标准(实验稿)》中,借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关于科学教育的一些做法,对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确定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对中学7-9年级,据“国家科学课程(7-9年级)标准(实验稿)”项目组第一负责人袁运开教授介绍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能够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的探究性,能够反映当代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以达到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课程标准强调了这样几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即把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努力把各学科的知识整合成结构有序的结构体系,以科学主题形式进行分类和归纳;二是探索性原则,注重通过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通过亲身经历加强科学形式思维和科学兴趣的培养与训练;三是基础性原则,强调面对全体学生;四是适用性原则,注重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五是时代和发展原则;六是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的价值观。 过去,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自然课,初中则在三年中分别学习物理、化学、地理、动物、植物等课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将设置综合课程《科学》;初中则采取综合教材和分科教材并行的形式,究竟采取哪种形式则由具体地方和学校决定;而高中还不准备采取综合课的形式。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