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

什么是生成课程?它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这几年的尝试给了我们这样一种认识:生成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成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幼儿内在的需要做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这与教师中心课程是有根本差别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生成课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这也是生成课程与儿童中心课程之本质差别。因此,生成课程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课程。那么生成课程的内容从哪里来?我想就我园生成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谈以下七方面的内容来源给大家一点启示。

一、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在生成课程中,我们一再强调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那是因为在以前的课程中我们忽视甚至无视幼儿主体的存在。但是,作为处于发展状态中的幼儿,他们还不具备正确选择自身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幼儿发展的依据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生成课程从根本上讲是在《纲要》中“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我们把“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作为生成课程的第一个内容来源。但是,对源于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课程来说,不能把《纲要》中的内容“拿来”就用,而需要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的兴趣、需要。要实现这一转化,教师一方面要对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要了解本班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与能力特征,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与中间的桥梁,进而提供蕴涵着教育目标的活动材料与相关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萌发主动学习的愿望。如此,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发展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生成有价值的课程。

比如,《纲要》在科学领域中,提出了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及“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老师就根据自己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学期初布置教室时在天花板上悬挂了一些具有弹性特点的玩具。孩子们对这些玩具很感兴趣,常常去摆弄它们。多次摆弄之后,“弹性”的特征逐渐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于是,围绕着“弹性”便生成了一系列探索活动——收集弹性玩具、探索弹性特征、制作弹性玩具等等。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