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在心理学里是一种心理准备,建立学习心向也就是准备性学习,是在正式学习之前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心理准备,对以后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定向作用。良好的学习心向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建立感悟生活习作的学习心向策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它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而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一、重视准备性学习。

借助起始阶段的课堂教学与活动对学生进行前期的心理活动准备,在一堂习作课开始之前,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及其重要性。围绕重点进行学习,如开展相关的活动,阅读相关的文章,搜集相关的信息,学生便可以在信息加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坚持既定的学习目标并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

1.创设习作情境。

2.预告习作内容。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准备性学习,比如:

查阅法:查阅相关的习作,搜集相关的信息作参考。

求助法:预习准备中有困难可寻求别人的帮助,指导。

取长法:学习别人的优秀习作的精彩的技巧。

尝试法:根据要求,自己尝试先写一写。并旁注自己的成绩与困惑,留待上课交流。

二、关注学生学习心向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有效的学习往往与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多关注学生活动的情感表现,这不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心向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而且能关注到学生道德生活情况,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

比如有次参与了班级学生的一场重要的足球赛,不管是比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习作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像鱼跃前扑、单刀直入、灵巧的身影、紧张得涨红了脸、手心捏着一把汗……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的“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真情流露。

三、突出过程与方法的主体地位。

作文教学前,教师谈话入题成功与否,检验的标准是能否激发学生生活回忆,拓展写作空间。教师应十分重视处理好这个环节。

1、创设情境。

在教学写回信时,我拿出我写给学生的信。先读信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猜猜是谁写给他们的,再让学生说说我和他们在一起活动、学习的往事。通过创设情境入题,记忆的大门一打开,学生就被引入了生活的情境,便不会视写回信为畏途了,觉得有话想说,有话可写。

2、以身示范。

在一次教学写活动方面的作文时,我感情朗读了《秋天的色彩》,这是我带学生去松衫园开展观察活动后自己写的所见所闻所感。念完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一谈,我相机地引导并板书这次的作文要求和习作方法。通过以身示范入题,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以唤起他们对类似生活经历的回忆,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

3、评析鉴赏。

作文《一个塑料袋的风波》,要求是指导学生怎样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细腻、生动。我把一篇描写打喷嚏时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过程的文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对打喷嚏这一瞬间发生时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学生从中或多或少地悟出一些写作的方法。这种通过评析鉴赏入题导入有一个好处,既突出指导重点,又自然引入作文教学。

显而易见,“学习心向策略”在感悟生活习作中的尝试表现了如下特点: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主动探索,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空。过程性??淡化知识目标,注重过程。强调学生对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实践性??探究活动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放性??学生的探索活动在内容上、方法上、结果上以及时空上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将寻求进一步的探究,追求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