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教学究竟做了什么?这种追问跟“苏派教学究竟存不存在”一样显得紧急而迫切,也许“苏派教学”迄今没有浮现出清晰的轮廓、共同的教学主张、趋近的教学价值,但当我们梳理百年江苏教育史,看百年教育生态之中,大家迭出,名师泉涌,人才荟萃,呈现出精彩纷呈的精神群落。正是这一个个充满激情、个性互异而又志趣相投的群体不断碰撞出新的教育智慧,在自觉而不刻意、自然而不生硬的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主张、教育理解以及教学策略选择,使苏派教学正以其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成为一个流派符号凸显出“苏派教学”的宏大视野和微观景致。

欲探知苏派教学的本质和体征,一般应遵循两个思路,一是从苏派内部进行爬梳式整理和发掘,从支撑起苏派教学的典型人物入手,思考和发现苏派教学中的史、实和人这三维空间;一是“跳出苏派看苏派”,在与目前成型或生长中京派、海派、浙派、粤派参观互校中寻找参照系对苏派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和跟踪。

作为对新的教学流派的定义,我们所采取的视角将不囿于某一学科或某一学段,而采取全方位、全景深、全学科的扫描来发现和概括苏派教学的特征。但任何概括都是危险的,是对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种削足适履,抽筋剔骨式的抽离。为了尽可能还原出“苏派教学”的全息镜像,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放弃,以点概面,见微知著。

一、人文传统:苏派教学的时空观照

研究苏派教学,就不能不研究江苏的教育历史,就不能回避江苏深厚隽永的文化积淀和雄浑厚大的教育气象。苏派教学始终都是与“江苏”唇齿相依,密不可分。江苏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和文化,以及人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都直接映射在江苏教育上,而江苏重教传统又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江苏的全面发展。

“江苏”最显著的特征有三:一是地灵人杰,地灵体现在平原为主,丘陵为辅,河湖星布,山水之灵气、平原之广阔、鱼米之乡的富庶都给江苏浸染上一层灵气,人杰不仅仅体现在名人辈出,在被二十五史专门列传的人群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江苏,在明清期间状元几超三分之一,还体现在外来人口进入江苏后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才华彰显,彪炳史册;二是江苏经济富裕,但并不以“商”名,而以“文”名;三是江苏主要城市群——南京、苏州、扬州、南通、连云港、徐州 ——几乎都处于省界线上,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将对教育产生直接影响,一是江苏的政府相比要少一点行政干预,而更多的多了一份人文关怀,二是使江苏人更有一种宽容和厚待情怀,任何人都可以在江苏立足而不会如某些省市的排外,三是使江苏人更多了一种平等、均衡意识而非只注重本区域的本位主义,更多了双赢的合作智慧而非拆台、自扫门前雪的地方保护。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