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研读,体会“可爱”

1.研读“物产丰富”部分。

师:草塘的狍子、鱼和野鸡真的有这么多吗?是不是吹牛啊?聪明的你们赶快翻开课文,快速阅读第七至十四自然段,看看作者用哪些事例证明草塘的狍子、鱼和野鸡确实很多。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比一比,看哪一桌最先找到。(生自读交流)

生:我从第九自然段找到了。“冬天……”这一段说明草塘的狍子、野鸡很多。

师:想不想到那里去看一看?(生齐答:想)

师:那就跟我出发吧。五(6)班的全体同学跟着老师来到了茫茫大草塘。雪花漫天飞舞,万里江山银装素裹,脚踩在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突然,左前方有一只狍子,怎么办?

生:用木棒打。

师:可是狍子不会跑吗?木棒怎么打得着呢?

生:狍子太多,雪太厚,狍子跑不动。

师:嗯,有道理。真会动脑筋!

师:哎呀,右前方有一只野鸡,它的头深深地扎进雪地,仿佛在觅食。怎么办?(生答:拔)

师:女孩子们准备烧水,男孩子们准备拔毛。今天晚上我们可以美美地吃一顿啦!(生开心地笑)有趣吗? (生齐答:有趣)

师:你们能不能把这种“趣”读出来?(生有感情地读)刚才同学们没有放开来读,没有把草塘的“趣”读出来。现在,我们一边比画动作,一边读。注意要让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后,恨不得马上买飞机票飞到草塘去。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下了课就去买飞机票。你们用事例证明了草塘的狍子、野鸡很多。可我没发现鱼多呀!能否找到证明鱼多的事例?

生:我从第七自然段找到了。“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今年春天给你们邮的鱼干,一点儿也不掺假,都是我用瓢舀的。”这些句子说明草塘的鱼多。

师:你很聪明,读得很好。我想问你,你为什么要把“一点不”和“都是我用瓢舀的”读成重音?

生:因为这些词句最能说明鱼多。

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我们能像她一样读读这段话吗?(生齐声朗读)

师:如果作者能亲眼目睹草塘的鱼多,该多好啊。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我找到了。在第十四自然段——“我跑到跟前,扒开草丛一看,是个不大的水泡子,水面上波光粼粼,仔细一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你们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没把鱼的多读出来。

师:该怎么读?(生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挤挤挨挨的都是”最能说明鱼多,所以我读重音。

生:我还找到了。也在第十四自然段——“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她淘气地笑着:‘你真是贪心不足哇,篮子都满了,再往哪儿装呀?’”

师:你是个朗读高手。同学们,我们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听课的老师们也感受到草塘的鱼多吗?

(生有声有色地朗读)

师:狍子多,野鸡多,鱼又多,难怪作者对草塘—— (生:恋恋不舍)我们把它读“瘦”一点,(读“瘦”——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句子或文章的意思)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恋)用词多么恰当啊。(师板书:恋)

师:其实北大荒不仅仅狍子多、鱼多、野鸡多,她还盛产大豆、黑米、小麦和人参……是名副其实的米粮仓。这么多事例,作者用一句话进行了概括,那就是——(生: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师:它写出了草塘的——(生:物产丰富 师板书:物产丰富)体现了草塘的——(生: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