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充满活力的计算课堂

—— 由一节计算课引起的思考

听一位教师上了三年级的笔算乘法一课,,新授课用了10分钟,剩下的几十分钟则在学生一遍遍地练,教师一遍遍地强调中渡过。一节课下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居然很高,教学效果也非常好。这不由引起了我的深思:计算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的掌握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他们今后参加工作所必须的最基本技能。很多数学教师一直很重视这部分的教学,在教学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如果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问题一:过分强调“知识性”。即重知识,轻能力。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地教,学生“正襟危坐”地学、“紧锣密鼓”地练,常用不倦------这样的教学过多地注重学生运算知识的掌握,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他们多方面数学能力的发展和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长此以往,致使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问题二:过分追求“形式化”。即重形式,轻实效。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分数乘法"一课,当教师出示例题,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推导计算方法,眼看学生就要齐答出答案 了,这时教师的引导“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出答案------在公开课上,常看到这样单纯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而精心设计的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环节,而究其实效,又有多大?这样就忽视了数学计算的真正价值,违背了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学生看不到数学的用处,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更谈不上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了。

问题三:过分依赖“熟能生巧”。即重“熟练”轻“巧练”。的确,熟是能生巧,但它必须建立在通过教师实施有效、富有个性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真正理解了问题本质的基础上,他们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则,单纯地想利用多练、搞“题海战术”来达到“巧”,恐怕是“欲速则不达”,只会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把学生变成了习题的"奴隶"。

然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如今,这一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并成为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改革传统的计算教学,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计算课堂呢?

(一)、注重过程,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1、动手“做”数学,理解算理的科学性。“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过程、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能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如教学“9和几的加法”时,当学生通过分析情景图,得出算式9+3后,教师提问:谁能想办法找到这个算式的答案?其实学生通过情景图就可以知道答案,但是这样学生就不能体验9+3计算的过程。于是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棒的方法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相结合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算的过程,而不是只得到答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