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会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2.通过探究学习,掌握一格代表两个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统计图。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用“1格”表示2个单位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虎、狗、兔、龟)同学们,你最喜欢哪种动物?我们二(1)班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那么,要知道喜欢虎、狗、兔、龟的各有几人,我们要做一件什么工作呢?(揭示课题。板书:统计)

二、以旧引新

1.启发回忆收集、记录数据的方法。

我们把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叫做统计。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初步知识,知道了收集、记录数据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画正方形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哪种方法又简单又方便?(实践证明,用画“正”字的方法较简便。)

2.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最后在黑板上汇总。(这个环节是“统计”数据的基础,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因此教师应仔细观察指导,使数据准确无误。)

3.将数据填入统计表。

4.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涂条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了解其结构特点,思考怎样涂。)

(1)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两人合作试着涂一涂。

A.发现格子不够,四人小组讨论对策。

B.小组汇报(处理方法):

小组1:在图的上方补充格子后再涂。

小组2:涂旁边的格子补足。

小组3:用1格表示两人。

(2)小组讨论:比较三种方法后得出较好的方法(1格表示两人)。

5.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1格表示两人的方法重涂统计图。(学生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图重涂。)

6.展示学生作业,验证用1格表示两个单位量的方法简便。(提问:还有其他表示方法吗?启发学生画个草图试一试。认识在当前情境下,用1格表示两个单位量最适中。)

三、实践应用

1.比一比、填一填、说一说。

根据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如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少)多少等。同时完成填空。)

2.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先引导学生观察,要完成本题,书中给出的条件够不够?缺什么条件?怎么办?从而得出要先收集整理数据,然后列表;涂图时要根据人数的多少比较,确定1格表示几个单位量等。)

3.拓展延伸。

一年级时我们学会了1格可以表示一个单位量。今天我们又学会了1格可以表示两个单位量。那么,1格还可以表示几个单位量呢?(重点让学生认识1格表示几个单位量,要根据每个数据的多少来确定。)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