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教的《温度》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用播报天气预报开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中获得的信息,让学生说说哪个城市最冷,唤起学生对温度的认识,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负数,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学生感到新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以学案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温度》一课的知识并不是很难,但只是让学生看书,是难以弄懂的,因此,我本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理念,把本节课的内容从易到难设计成了五个学生容易理解的小问题呈现在学案上,同时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设计学法指导。允许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对问题作出不同的解答,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获取知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的,处处体现为实现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学习,而不是为完成教师的一个个指令而学习,实现了“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索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独学环节中,我没有流于形式,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学、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力得到提高。

三、以学生为主体,彰显学生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独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尤其是在全班交流展示活动中,学生更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些同学的讲解比老师的还要精彩。如:在比较两个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高低时,吴嘉薪同学就说:“谭老师,我有一个发现,零上温度是离0刻度线越远,温度就越高,零下温度是离0刻度线越远,温度就越低。”他的这一讲解,浅显易懂,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整节课中,我只是在关键处予以引导、点拨,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遗憾的地方,课前,课件没有很好的检查,导致在课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还好没有对学生造成误导,课下,学生对我说你那个电脑博士居然出错了,我知道你是故意弄错的,让我们引起注意,没想到,我的这一疏忽在学生心中竟然是如此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