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学习兴趣有着激发、指向、开阔、强化和支配等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诱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对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敬佩和信任程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从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出发,尊重学生,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安全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其次,注重精心编导程序,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用精湛的教学校艺吸引学生,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诱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矗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发现疑难问题,并非教师包办代替给予现成答案,而是充分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答案。这样学生由原来的合书听讲,被动学习改变为讨论探究,主动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

3.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由于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较差,要注意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如:围绕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开展自学课外活动;围绕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培养,开展“智慧星”活动;围绕计算能力培养,开展“口算竞赛”和“百题无错”竞赛活动等。

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读书。读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也是自学能力培养的首要环节。学生开始对读数学书感到不习惯,在教学中我首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编制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去读书去思考。接着对学生读书的方法加以指导,要求学生做到“四动”,即动眼细看,对课本内容、每句话、每个演变过程、每个图形都要通过细看,抓住关键词语,抓住重点语句并划上相应的记号;动口默读,对于文字叙述较多的内容要仔细读,达到理解其含义的目的;动笔演算,对于教材中结论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计算过程的演变,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动笔试算,弄清来龙去脉,动脑思考,对教材每一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探究解决的办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指导学生预习。预习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从“预习内容”、“知识要点”、 “内容提要”、“作业练习”、“疑难问题”等栏目做好自学笔记,教师每周进行检查评比,一年来全班51名学生中有90%的学生初步养成了自学习惯,有 72.5%的学生超前预习2--3个单元内容。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