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三县交界处的寄宿制山区小学,现有教师14人,学生195人。受观念、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科学课虽每周两课时正常开展,但依旧沿袭“结论式的教学内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高分数的教学目的”的传统模式,新课改在这样的科学课堂只是个浮于理论、未与实际接轨的口号。学生越学越呆,学非所用,学校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越离越远。为探索教改出路,解决困扰已久的问题,在镇教研组的指导下,我们于2006学年始开展了“挖掘山区自然条件优势,开好科学课”的课题实验。我们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山区自然条件、教学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努力探索,大胆改革,初步摸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科学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并且解决了农村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调查显示,学校爱上科学课、喜欢参加科学研究活动的学生由06学年初的9.8%上升到07学年同期的75.2%,78%的学生能独立写作科学观察日记和小论文。结合一学年来的实践尝试,作以下思考或探讨,不当之处,权当商榷。

我们的实践尝试:

一、深入调查,摸清当地科学教学条件。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指出:“我国幅员广大,各地自然情况千差万别,教科书中的具体材料不可能完全符合当地的情况。因此教学时应从当地的自然情况出发,选取当地的相应材料来替换或补充。”实验组在分析教材、弄清教材对自然条件要求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走村串户,对当地自然资源、环境情况,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本校科学教学条件和现状,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和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探讨分析后,我们发现本校要按照科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科学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一)主要优势:

1.选择感知材料的优势。

科学课以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为认识对象,课本所列举的动植物、土壤、岩石、矿产、水域等具体事物,有80%能在当地直接找到,有10%能找到相应材料来替换或补充。如课本涉及的102种动物,这里能找到78种;有关的土壤、岩石和能源矿产等,在周围田园、山林、矿产区能找到17种。这是山区农村学校科学教学得天独厚的物质优势。

2.学生感性经验的优势。

本校学生都是来自邻近三村的农家子弟,他们开门见山林,低头见田园,长期的山乡生活,不仅使他们有机会认识大量的自然事物,了解山村四季农事物产,而且在帮助家人从事洗刷、放牧、收割、播种等家务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人类探索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亲身经历。他们生在山村,长在山村,对家乡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所有这些,都是山里孩子学习科学的认识优势和情感优势。

3.组织实践活动的优势。

学校所处村落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山村,种植业尤其发达,山上有栗林、柿园、药材基地、林场,山下有农田,烤烟、芝麻、高粱等农作物栽培基地,家家户户有菜院、蔬果园及自留山地。形式多样的生产基地,为学生的采集、制作、栽培、考察等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而农民丰富的种植、栽培等生产经验,更是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最优秀的技术指导。可见,山区农村具有科学教学天然的环境优势。

(二)相对不足:

我校地处山区,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学校交通不便,规模甚小,正规实验设施和科学课师资不足。06学年前,学校一无实验室,二无生物园,仅有的几件演示仪器十之八九已不能使用,也少有人会用。科学课在这大山深处依然“享受”副课待遇,人人可以“代理”,随时可以拿来上“正课”,实验跳过、照本宣科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设备和师资成了影响山区农村科学教学的两个经久无法攻克的难题。

二、直面实际,探索科学教学改革出路。

开展课题实验以后,我们一边重学大纲,端正对科学学科的认识,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积极进行科学教学的改革实践。

(一)扬山村自然之优势,补正规仪器之不足。

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的学具进行实验,虽然经常出现毛病,但它却往往比用精确调节好的仪器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东西。科学教学大纲指出: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科学角、搜集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学具,改善观察、实验条件。为此,我们发动师生自力更生,从以下几方面对科学教学材料进行了改革。

1.作为认识对象的材料由学生自采自带。

对于动植物、土壤、矿物等认识材料,我们一般布置学生课前自采,上课时自带。教学效果好的材料便制成标本保存下来。如教学《植物的叶》,我们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摘叶形、叶缘、叶脉、叶柄等各不相同的叶片;教学《蜗牛》,我们也同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活标本。

2.简易的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自制自带。

教学中有大量的仪器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制自带来解决。如教学《风向和风速》,我们让学生用麦秆、硬纸板制作风向标;做实验缺少酒精灯,让学生用墨水瓶、铁管等材料自制;缺少漏斗,用塑料瓶去底后代替等等。

3.复杂器材由教师自制或找合适事物替代。

很多教学内容必须用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形象生动的感知,我们自制了大量教具。如风速仪、简易照相机、飞机升力演示器、热胀冷缩演示器等。这些教具用于课堂,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对于实验所需的一些常规设备,如水槽、烧杯等,则用生活器具来代替。对于那些稀罕的自然事物则选取本地性质相似的同类事物替

代。如教学《植物怎样繁殖》,不仅准备了天竺葵,还补充了番薯藤、石榴、柳树、紫薇等植物的茎,让学生广泛实践。这些自制、替代的材料用于教学不仅能被学生接受,而且教学效果甚好。

(二)利用山村自然环境优势,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1.选择典型环境进行现场教学。

对于有关客观环境的教学内容,城区学校一般采用挂图、录像手段进行。我们则充分发挥山区环境优势,大力提倡走出教室进行现场教学。如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我们以大雨过后的江家、茶山一带作为教学现场。在茶山沙场一带,学生们亲眼看到,农田被含沙量极大的洪水覆没,庄稼漂浮在泥水中,农民穿着雨具,在水里收捞庄稼,景象凄凉;再看农家房屋低矮,家境寒酸。针对这些鲜灵的实际场面,同学们的讨论、感慨前所未有地热烈和深刻。通过这样的现场教学,学生不仅切身感受到水土流失带给农户的严重后果,深刻领会到河流、土地、植物、人四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出了许多治理茶山沙场的过度开发导致农田受损的设想和建议。有的认为应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制止乱砍乱伐;有的认为应迅速在河的上游修拦沙坝、水库,减少沙石流失;有的认为应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等等。学生把自己的建议整理后,交到村委会,得到村领导的重视和采纳。

据统计,小学科学课30%的教学内容可安排在校外进行。课题实验以来,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尽量把学生带到最理想的环境进行教学。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利用有利于科学教学的客观环境进行现场教学,虽然花费的时间多,精力大,但它能真正做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收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

2.营造小“自然”,充分利用生物园地进行教学。

山区学校有的是充裕的田地空间,我们结合本校条件,发动师生自建生物园。建起了植物园、饲养房、烤烟和芝麻基地。逢春、秋季组织学生到野外采花木、挖树桩、找奇石,移植于园中;逢植树时节组织学生进行播种、扦插、嫁接等实践活动。如今园内各种典型植物已有16种,饲养的猪、狗、猫和从外面引进的鸟、龟、蛙、蜗牛、昆虫等动物达10多种。学校生物园的建成,既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材料、露天实验的基地,又为校园绿化提供了大量的花木幼苗。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生物园进行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到园地上课;对不易观察的材料,如地下茎、根等,则拿到课堂观察。如教学《植物与环境》,为让学生亲自研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让学生在植物园选取两株种类一样、大小相同、环境一致的绿色植物,在每株植物上扣一个开有“窗口”的纸盒。四五天后,同学们把纸盒揭开再观察这两株植物发生的变化,学生通过亲自对比实验、观察分析,正确地认识到植物与阳光的依赖关系。

3.利用实习基地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江家村的农民亲身感受到靠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开发多种经济作物,却缺乏应有的技术。从这一实际出发,我们针对本村相继引进的一些经济作物补充了《烤烟的栽培管理》、《高粱的栽培管理》等乡土教学内容,并把学生带到离校1公里远的实验基地(江家村烤烟基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除草、剪枝、施肥;同时要求学生配合家长大力发展家庭烤烟、高粱生产,巩固所学的实用技术。通过以上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劳动锻炼,又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深受家长欢迎。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因课堂教学的开始而产生,也不因课堂教学的终止而结束。因此,教学中我们根据山村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活生生的自然事物、农业生产相伴的生活实际,把科学课前和课后当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重视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如在教学《昆虫》一课前,我们让学生到野外去抓虫子,带进课堂进行研究。在抓虫子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虫子生活环境、外形特点、行动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认识基础。课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对稻田的昆虫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对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消灭害虫、保护益虫的认识。

三、教改实践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根据山村实际,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搞好科学教学。对于科学教学来说,山村学校可供利用的优势是绝对的,面临的不足是相对的,只要我们遵循学科特点,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扬长补短,真正让学生到自然界中去“真刀真枪搞科学”,科学教学是大有作为的。

(二)因地制宜开展科学课外研究活动是提高山村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山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科学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实践活动,放手让他们去采集、种植、饲养、考察、实验,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又能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社会,受到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提高科学素质。

(三)认真开好山村科学课,既是提高山村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又是教育适应山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随着山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农民期盼科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希望学校教育能直接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技术,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希望学校教育能切实提高下一代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都与山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认真开好山区学校科学课既是教育适应山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提高山村劳动者素质的需要。开好山区小学科学课,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