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便于各水平幼儿的使用,又引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少食多添”

添饭:与保育员做好观念上的沟通,共同观察护理并合作。

在午餐时,保育员第一次给幼儿盛小半碗饭,然后根据不同幼儿的进餐速度与食量逐一进行添加。

多添几次,迎合了幼儿起初怕太多的心理,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慢慢增多好像吃了很多,但其实还是原来的量,但他吃的情绪不一样,同时在冬天也是很好的防止饭菜变凉的方法。

添辅食:

起初出现辅食时,较多的是考虑营养的丰富与均衡,之后我们发现了它的另外一个作用,引发幼儿后半段用餐的兴趣。

既然面食和水果是幼儿喜欢的食物,那么不如用饭后辅助食物的添加形式来吸引幼儿后半段的用餐兴趣。因此,我们一般是在进餐的后半段将面食和水果、小点心放在桌上,并有言语上的提示:“加油吃哦,好吃的东西已经送来了,吃完饭菜就能吃好吃的饼和水果、点心啦!”

*标识提示

坐姿不稳定,边吃边转身,东张西望,碰倒了碗或是勺里的东西掉了也不知道。

面向桌子:

桌面中央经常放一些可爱的动物形象,吸引幼儿身体朝向桌子、关注桌面与碗勺等。

我们可以根据室内环境,桌椅大小,幼儿身高,合理地划分一下一个孩子吃饭的区域,地方多大,碗怎么放、放几个?一张桌子坐几人?坐在那里?

注意合理布局,摆的位置与幼儿便于幼儿走动或取放,减少碰翻。

比如:思考一下日常午餐怎么放?点心怎么放?自助餐怎么放?

用标记提醒合适的摆放位置,减少碰撞、倒翻。

我们发现有时两碗之间距离空隙大,小勺移动或是饭碗移动时会掉落饭菜;我们用标记提醒合适的摆放位置。

前后摆放的位置最为安全,前后碗的距离根据幼儿的个子适当的调整。

每个桌面上都有六组水果(前后各一个),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菜碗、饭碗放在水果上面。

*心理支持,物质保障

满足心理需求,穿反穿衣、戴上围兜,帮助幼儿保持服装的整洁;

必要的物质准备,作为一种心理保障,反穿衣减缓了幼儿“怕弄脏衣服,不愿自己吃”的心理压力,给予的是幼儿“自己吃,弄脏了也没关系,可以换,不会脏”的心理支持。

*技能指导

握勺的动作不熟练;(横握、缺少手腕转的动作等。)

幼儿就座的位置不合适、桌椅之间空隙过大;

调整就坐位置,身体贴近桌子,脚放在桌子底下,这样可以自然地帮助幼儿形成凑近桌子、凑近碗用餐的正确动作。

*鼓励

教师鼓励---“语言激励”“物质激励”

自我---“关注记录自己的努力过程”

运用标记记录的方式呈现幼儿努力的过程,对下一次是个心理的激发。

 提出两点和大家一起思考:

同一个环节、同一个内容、同一种形式在不同年龄段的效果、目标有所不同。

我们给不同的年龄段两个思考。

1、“用餐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在各个年龄段如何体现差异”

比如:托班“愉快用餐”

小班“独立用餐”

中班“自助用餐”

大班“文明用餐”

2、少食多添方式在各个年龄段如何体现差异

比如作用上的差异:在低幼年龄幼儿是一种减压、是一种情绪保障。

大年龄段的幼儿是自我照顾意识的萌发,独立性的体现,等等。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