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餐”是我园《生活化环境的创设促进幼儿生活习惯养成》专题教研中的一个研究点,教师们经历了“用餐”环节中对幼儿生活行为的观测分析,“用餐”环境的创设,“用餐”过程中的引导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在此我们选取“轻松愉快用餐”这个小点来和老师们交流与分享。

一日生活中“吃”与孩子们紧密相随,孩子们有很多次“吃”的机会,他们愿意自己吃饭吗?他们吃饭时情绪愉快吗?他们吃得好吗,最爱吃的是什么?他们能自己吃多少?什么时候需要成人的帮助……

通过教师们日常的观察记录我们发现——

*不愿吃多的

*围着桌子转了一圈,对着每碗饭看了又看,最终在一碗饭面前坐下,老师问:“你在找什么啊?”孩子答:“我要少一点的饭。”

*吃得前紧后松

*午餐刚开始时,幼儿都能自己像模像样的自己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当幼儿吃到半饱以后,就不愿意再自己动手进餐了。

*餐具使用不熟练造成用餐困难

怎么把菜顺利的舀入自己的饭碗里,送入自己的嘴里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宝宝困难重重,轻松不起来,有的幼儿会吃吃抓抓,有的是吃吃塞塞,有的是吃吃捡捡。

*周围环境不清洁影响用餐情绪

经常发生倒翻的现象

*自己碰翻

*别人碰翻

*经常要求更换弄脏的衣服或座位

米粒、菜屑、汤汁弄脏衣服或是桌子、地面,不少孩子因为自己的衣服弄脏了,吃饭的地方脏了要求换衣服、换地方,甚至哭闹着不肯吃下去,其实是用餐时怕弄脏,造成了心理疙瘩,情绪波动。

*个人的食物偏好影响用餐兴趣

*老师发现桌子上一片黑黑的,凑近仔细一看,原来都是黑木耳,白白的,是汤里的虾皮,红红的,胡萝卜,是绿绿的,小青豆……

应对这些现象我们的策略——

*调整食物结构

减少前半段定量的饭菜、主食,增加后半段的各种小点心。

*丰富用餐工具

用餐时:点心时的夹子、勺子、小碟,午餐时的小碗、大碗、小勺、大勺等。

(包括:游戏情境中的各种餐具)

既便于各水平幼儿的使用,又引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少食多添”

添饭:与保育员做好观念上的沟通,共同观察护理并合作。

在午餐时,保育员第一次给幼儿盛小半碗饭,然后根据不同幼儿的进餐速度与食量逐一进行添加。

多添几次,迎合了幼儿起初怕太多的心理,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慢慢增多好像吃了很多,但其实还是原来的量,但他吃的情绪不一样,同时在冬天也是很好的防止饭菜变凉的方法。

添辅食:

起初出现辅食时,较多的是考虑营养的丰富与均衡,之后我们发现了它的另外一个作用,引发幼儿后半段用餐的兴趣。

既然面食和水果是幼儿喜欢的食物,那么不如用饭后辅助食物的添加形式来吸引幼儿后半段的用餐兴趣。因此,我们一般是在进餐的后半段将面食和水果、小点心放在桌上,并有言语上的提示:“加油吃哦,好吃的东西已经送来了,吃完饭菜就能吃好吃的饼和水果、点心啦!”

*标识提示

坐姿不稳定,边吃边转身,东张西望,碰倒了碗或是勺里的东西掉了也不知道。

面向桌子:

桌面中央经常放一些可爱的动物形象,吸引幼儿身体朝向桌子、关注桌面与碗勺等。

我们可以根据室内环境,桌椅大小,幼儿身高,合理地划分一下一个孩子吃饭的区域,地方多大,碗怎么放、放几个?一张桌子坐几人?坐在那里?

注意合理布局,摆的位置与幼儿便于幼儿走动或取放,减少碰翻。

比如:思考一下日常午餐怎么放?点心怎么放?自助餐怎么放?

用标记提醒合适的摆放位置,减少碰撞、倒翻。

我们发现有时两碗之间距离空隙大,小勺移动或是饭碗移动时会掉落饭菜;我们用标记提醒合适的摆放位置。

前后摆放的位置最为安全,前后碗的距离根据幼儿的个子适当的调整。

每个桌面上都有六组水果(前后各一个),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菜碗、饭碗放在水果上面。

*心理支持,物质保障

满足心理需求,穿反穿衣、戴上围兜,帮助幼儿保持服装的整洁;

必要的物质准备,作为一种心理保障,反穿衣减缓了幼儿“怕弄脏衣服,不愿自己吃”的心理压力,给予的是幼儿“自己吃,弄脏了也没关系,可以换,不会脏”的心理支持。

*技能指导

握勺的动作不熟练;(横握、缺少手腕转的动作等。)

幼儿就座的位置不合适、桌椅之间空隙过大;

调整就坐位置,身体贴近桌子,脚放在桌子底下,这样可以自然地帮助幼儿形成凑近桌子、凑近碗用餐的正确动作。

*鼓励

教师鼓励---“语言激励”“物质激励”

自我---“关注记录自己的努力过程”

运用标记记录的方式呈现幼儿努力的过程,对下一次是个心理的激发。

 提出两点和大家一起思考:

同一个环节、同一个内容、同一种形式在不同年龄段的效果、目标有所不同。

我们给不同的年龄段两个思考。

1、“用餐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在各个年龄段如何体现差异”

比如:托班“愉快用餐”

小班“独立用餐”

中班“自助用餐”

大班“文明用餐”

2、少食多添方式在各个年龄段如何体现差异

比如作用上的差异:在低幼年龄幼儿是一种减压、是一种情绪保障。

大年龄段的幼儿是自我照顾意识的萌发,独立性的体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