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教授的生本理念在学校掀起了一股热潮,我在这浓浓的改课氛围中,怀着好奇和惴惴不安的心理,初步地去了解这种新型的改课理念,我发现和以前的教学理念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传统的师本教育是以考本、课本、本本而教的,考虑的是教师怎么去教,是一点一点地把知识点细化到每节课堂上去,教师为了教得好,教得多,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控制生命,而郭教授就提出了教育应走向生本,是由教育控制生命转向教育激扬生命,教育的神奇正是来源于生命的神奇。生本教育的提出源于对生命的认识,认识到生命是真善美的,教育在于激扬生命有生俱来的向上的积极的品质。

郭提出这生本教育,为现行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不想学、不会学一些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确立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的方法论,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上,我也曾反思过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但是似乎都很形式化,现在郭思乐教授的这种方法论对于我是陌生的、新奇的,我觉得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我决定乘着这股改课之风,去亲自尝试这一种新型的课堂。而尝试的过程中,最初遇到的困难是小组的建设与培养。

一、该怎么样来建立小组?一开始我觉得一个小组的建设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之前语文课堂上也有类似的小组讨论交流,可是当我真正按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来组建小组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为了能够做到分工明确,各科统一,我特意和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一起来协商:

1、小组人数的确立。一般小组人员在4-6之间比较适合,我们考虑到在讨论交流时,每个组员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另外可能能出现更多新的思想、观点,所以我们最后将小组人数定为四人。

2、小组的座位安排。一开始,我们决定让小组围成一桌,面朝黑板,这样更方便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可是,我们考虑到这样一来,小组的合作意识可能会增强,但也会带来一系列弊端,如:作业更容易收齐了,因为学生学会“请教”了;考试成绩更好了,因为学生学会“参考”了;教室更热闹了,因为学生学会“交流”了,这样一来,老师似乎省心了不少,但这样往往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且,上课时前面两个学生回头组成四人小组讨论花不了太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决定不围桌。

3、小组成员的座位顺序。因为每个小组必须要有一个能力比较强的人来担任小组长一职,能够很好地组织组员进行课堂的讨论交流,所以我们三个老师协商着选择出12个小组长,分别让他们坐在左后排的位置上,接着让一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坐在他们的旁边,也就是右后排的位置上,左前排和右前排我们分别选择出一些学习比较自觉的和学习一般的同学就坐,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进行小组长的管理,同时也形成同桌之间的互帮互助,前后之间的互帮互助的学习网,又做到了各组之间的均衡。

4、组员的分工。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资料员一人。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资料员应选家有电脑,家庭背景较好的同学担任。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

二、该怎么样来培养小组长?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当然,理论应指导于实践,在我们班的小组长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我们班在上《九寨沟》这一篇课文时,提出这样的要求:让每个小组确定一处景物来品读感悟,可是组员四个人意见产生分歧,每人选择的是一处景物,这时候小组长没办法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确定论题,于是,光争论选题就花费了很多时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小组长还没有能力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组长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所以,小组长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要在不断地探索实践过程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班级的小组长培养方法,并加强训练。

三、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前置性作业?在小组交流训练的过程中,除了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话题的设计也至关重要,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这一问题深深困扰着我,在我的尝试中,我通过布置前置性作业,有了一些收获,但更多的是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详尽的掌握,我几乎每天都有前置性作业,但一段时间下来,却发现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完成质量一日不如一日,学生前置性作业兴趣也没以前高,更可怕的是课堂上学生无精打彩的汇报和与此同时表现出来的不良倾听习惯,让我好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发现自己的前置性作业布置的太多而且要求太笼统,学生不知道该了解什么、思考什么,这样导致第二天的课堂汇报交流抓不住重点,知识点的突破就更谈不上了。

其实,前置性作业应该是服务于课堂的讨论、交流及重点的生成,所以当你要给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时,就必须提前备好自己的课,如果您仅仅是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匆匆跑给学生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回家完成,而过后自己备课的内容中出现的确是另外一个探讨的话题或是压根没有出现合作环节,那么这个前置性作业就只是形式而已,布置前置性作业之前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的探索与研究。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和备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而课堂上,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将自己的感悟成果与同学分享,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形成全面深刻的见解,这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四,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生本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表演者,他们承担着自己的角色,如何让他们有序地展现自己而是舞台熠熠生辉呢?我不断在探求着。

1、我想: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这样就避免一部分学生“混水摸鱼”,“乘机搭车”的现象。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

2、好的课堂不光要学生百花齐放,更应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有时候我会发现,学生往往只关注自己小组的意见,急于表现,别人观点还没有陈述完时就插嘴或反驳,以至于课堂像一个菜市场杂乱无章,学生毫无收获,所以要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别人提出疑问时,要针对耐心解释,要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教师要加强交往中具体技能的训练,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在恰当的地方,如何打断别人的谈话,陈述自己的观点;自己说话时又如何让别人有插话的机会;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

勿容置疑,新课程离不开小组合作,而新课程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主动、活动中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教师合作学习教学中调控能力及教学技能还有待提高等。“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在今后,我会继续研究这种改课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