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教授的生本理念在学校掀起了一股热潮,我在这浓浓的改课氛围中,怀着好奇和惴惴不安的心理,初步地去了解这种新型的改课理念,我发现和以前的教学理念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传统的师本教育是以考本、课本、本本而教的,考虑的是教师怎么去教,是一点一点地把知识点细化到每节课堂上去,教师为了教得好,教得多,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控制生命,而郭教授就提出了教育应走向生本,是由教育控制生命转向教育激扬生命,教育的神奇正是来源于生命的神奇。生本教育的提出源于对生命的认识,认识到生命是真善美的,教育在于激扬生命有生俱来的向上的积极的品质。

郭提出这生本教育,为现行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不想学、不会学一些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确立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的方法论,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上,我也曾反思过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但是似乎都很形式化,现在郭思乐教授的这种方法论对于我是陌生的、新奇的,我觉得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我决定乘着这股改课之风,去亲自尝试这一种新型的课堂。而尝试的过程中,最初遇到的困难是小组的建设与培养。

一、该怎么样来建立小组?一开始我觉得一个小组的建设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之前语文课堂上也有类似的小组讨论交流,可是当我真正按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来组建小组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为了能够做到分工明确,各科统一,我特意和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一起来协商:

1、小组人数的确立。一般小组人员在4-6之间比较适合,我们考虑到在讨论交流时,每个组员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另外可能能出现更多新的思想、观点,所以我们最后将小组人数定为四人。

2、小组的座位安排。一开始,我们决定让小组围成一桌,面朝黑板,这样更方便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可是,我们考虑到这样一来,小组的合作意识可能会增强,但也会带来一系列弊端,如:作业更容易收齐了,因为学生学会“请教”了;考试成绩更好了,因为学生学会“参考”了;教室更热闹了,因为学生学会“交流”了,这样一来,老师似乎省心了不少,但这样往往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且,上课时前面两个学生回头组成四人小组讨论花不了太多的时间,所以我们决定不围桌。

下一页
阅读全文